巴山夜雨演员表

导演:吴贻弓
日期:1980-01-01
热度:3

文革后期,一艘由重庆开往武汉的江轮上,几个各怀心事的人共处一室:以莫须有罪名被关押了六年的诗人秋石由专案人员刘文英、李彦秘密押送,前路凶多吉少;老大娘的独生子在武斗中丧生,她登船是为凭吊儿子亡灵;农村姑娘杏花被迫“卖身还债”,眼泪汪汪想着心上人……由于刘文英和李彦分别以一副“典型革命小将”和老谋深算的模样示人,两人不得其它人待见。此外,还有一个小女孩趁人不备偷偷溜上了船...

导演(1)
吴贻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兄妹探宝》的助理导演。1977年,开始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1980年,执导剧情电影《巴山夜雨》,该片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凭借剧情电影《城南旧事》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5年,执导剧情电影《流亡大学》。1990年,执导剧情电影《月随人归》。199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阙里人家》上映,他凭借该片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同年,主导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1995年,担任制作人的剧情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1999年,担任神话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2001年,担任电视电影《第十三个名字》的编剧。2003年,吴贻弓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2012年,吴贻弓获得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2016年,吴贻弓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0届荣誉委员。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吴贻弓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演员(16)
李志舆,上海人,1936年12月4日生于河北石家庄,1962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历任表演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79年和1980年分别在影片《苦恼人的笑》和《巴山夜雨》中饰演男主角,获得极大好评,后相继在《勿忘我》、《井》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1985年因主演电视连续剧《徐悲鸿》获第三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他的哥哥是著名演员李纬,女儿李芸曾主演过《夜半歌声》,夫人洪融是上影厂的老演员,在二十多部电影厂出演过角色,比较有名的如《城南旧事》中小姑娘英子的母亲。
张瑜,原藉山东肥城,1957年10月19日出生于上海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973年华山中学初中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瑜1977年初登银幕,在影片《青春》(1977)中饰演角色,之后又在影片《啊!摇篮》中饰演了一位延安保育院老师的角色,获得好评。1980年参加了影片《庐山恋》的拍摄,在此片中她饰演了周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自小生长在海外,却对祖国怀有赤子之心的少女形象。她的表演热情而不矫揉,奔放而不造作,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以此片的表演获得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和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同年她在影片《巴山夜雨》中饰演女主角刘文英,这是一个深受“四人帮”极左思想毒害的女青年形象,她身上具有“革命小将”的邪恶但未完全失掉做人的善良之心,张瑜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由恶到善的心理转变。1981年,她主演了影片《知音》和《小街》,这两部影片,《知音》中的小凤仙对张瑜而言是个较大的突破,但圈内人士评价不高;《小街》是她和郭凯敏继《庐山恋》之后的又一次合作,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之后,她又出演了《小金鱼》、《清水湾,淡水湾》、《雷雨》、《明姑娘》等一系列影片。1985年她留学美国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学习电影电视制作,后攻读硕士学位。从1991年开始,张瑜在台湾拍戏三年,除了《李师师》外,还拍了《黄土地外的天空》、《纸婚》、《红花记》、《斩王爷》等片。1993年回大陆重返影坛,出演或导演的影片有《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太阳有耳》、《太阳火》等,其中《太阳有耳》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最近她在电影《任长霞》出演女主角。  张瑜1983年与上影厂导演张建亚结婚,后因丈夫不愿和她一起赴美,两人于1989年离婚,张瑜至今独身。
茅为蕙,美籍华人钢琴家、茅以升孙女,出生于上海。1978年参加了影片《从奴隶到将军》的演出。曾是电影《巴山夜雨》中小娟子的扮演者,中国首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的获得者。十六岁赴美留学,最终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这个当年银幕上的小女孩,已成为一名饮誉世界乐坛的钢琴家。
欧阳儒秋1918年生,安徽萧县人。1937年参加第五战区青年军团,随后参加抗敌演剧二队任演员,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和革命戏剧运动,演出《壮丁》、《八百壮士》等剧目。  1948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表演和译制片导演工作。在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葡萄熟了的时候》等影片担任角色。导演了译制片《短剑》、《山中防哨》、《走向生活》等前苏联影片。1956成立北京电影学院,即从长春调至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在表演系从事教学工作。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重建,任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全面主持表演系工作。  欧阳儒秋从事表演创作工作七十年,在大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其中在影片《创业》中扮演周母、在影片《樱》、《月亮湾的笑声》中饰演性格各异的老年妇女形象,特别在电影《巴山夜雨》中扮演深情、刚强的子弟兵母亲,因而获得1981年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欧阳儒秋因病于2007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89岁。
仲星火,安徽亳县人。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近40部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其表演朴实风趣。影片《李双双》中的孙喜旺虽然是个配角,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代表作品:《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相思女子客店》、《她俩和他俩》等。  获奖纪录:1963年因在影片《李双双》中饰演孙喜旺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 1981年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乘警老王,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林彬(1925~2014) 演员。原名林孝文。北京人。1945年肄业于上海法学院经济系。曾参加联艺剧团、苦干剧团等表演团体,在《花信风》、《称心如意》、《艳阳天》、《夜店》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7年在综艺电影公司摄制的《吉人天相》中担任女主角。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护士日记》、《秋翁遇仙记》、《不夜城》、《苗家儿女》、《林家铺子》、《春满人间》、《小字辈》、《巴山夜雨》、《童年的朋友》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其中,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教师一角,于1981年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卢青,中国内地男演员,祖籍山东,1957年5月生于北京。中学时代在新疆度过,1974年在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毕业。卢青到上海探亲时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招考演员,被主考老师王丹凤录取。1975年进入上影演员剧团,上影厂筹拍《第二个春天》时,王丹凤向剧组推荐了卢青,由此开始银幕生涯。1975年起,卢青先后出演过《欢腾的小凉河》、《大刀记》、《特殊任务》、《曙光》、《半张订婚照》、《巴山夜雨》、《湖畔》、《小金鱼》、《大泽龙蛇》、《漂泊奇遇》、《绞索下的交易》、《回来吧!微笑》、《肖尔布拉克》、《美食家》、《一夜歌星》、《生死之间》等十余部影片。1980年凭借在电影《巴山夜雨》饰演的青工宋敏生一角,与茅为蕙等人一起荣获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1990年代初期,卢青出演了《小丑历险记》、《滴血钻石》、《挑战》、《开天辟地》等影片。此外,卢青还出演过《新郎之死》、《两家春》、《喜中缘》、《卖大饼的姑娘》、《邻里之间》、《四喜临门》、《小猴》、《大篷车上》、《呼唤》等电视剧。1990年代末,卢青与妻子张虹息影,前往日本定居,从事他业。
石灵(1922——1999)天津人,著名作家、演员。幼时曾随堂兄石挥活跃于舞台。1940年于天津商业中学毕业,后当过商店学徒、电话局练习生。1944年在北平华北电影公司拍摄影片。后在职业话剧团任演员。1948年在上海参加文华影业公司,在影片《表》、《腐蚀》、《我这一辈子》中饰演角色。
1957年3月8日生,原籍河南镇平,生于辽宁大连,中国电影演员。1973年入河南曲艺团任演员,1976年从影,主演了《新风歌》、《冰山雪莲》等影片。1980年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电影演员。《海之恋》是赵静主演的第一部引起社会反响的影片,她在片中饰演海洋科学仪器厂工人立秋,《海之恋》上映时轰动一时,直至今天它仍算得上是反思电影中的上乘之作,赵静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国影坛的地位。继《海之恋》之后,赵静先后在近十部影片中饰演热情正直、...
著名演员。回族,1954年7月生,北京人 。1976年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20多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演员剧团团长,国家体育总局 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 副理事长。80年代初凭借《新岸》获得 第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电影《他是谁》《特高课在行动》的男主角,三个不同性格不同形像的人物享誉全国,同时奠定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地位。曾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首届学会金凤凰奖。
强明原名强云秋,原籍江苏东台,1923年生于上海。1933年临肯学校读书,1936年后在印刷厂、印染厂当童工、学徒。1937年在上海加入孩子剧团,演出宣传抗日剧目,并在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青年进行曲》中饰演儿童角色。1940年加入抗敌演剧四队,演出《国家至上》、《三江好》、《蜕变》等剧目。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及育才学校实验话剧团。1946年回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演出《升官图》等剧目,并从事群众戏剧活动。1947年后在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姊妹劫》、《二百五小传》等影片。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副导演、导演,执导影片《激流)》、《水手长的故事》等。此外,还参加话剧、广播剧的演出和导演。曾编导沪剧《黄浦怒潮》、《朝阳沟》、《志在四方》等,创作剧本《归魂》、《关不住的歌声》等。  演出影片主要有1945:还我故乡1948:万象回春、姊妹劫、红楼残梦、乱世女性、新闺怨1949:几番风雨、二百五小传、望穿秋水、自由天地1950:农家乐1951:女司机1952:南征北战1954:不能走那条路1955:两个小足球队1959:今天我休息1980:巴山夜雨。导演影片主要有1958:巨浪(与刘琼合作) 1960:激流(兼编剧之一)1963:水手长的故事(兼编剧之一)。另,副导演的影片有:两个小足球队 (1956) 、牧童投军、 女篮五号 (1957)
1973年上海东方中学毕业后在上海卢湾区百货公司工作,在淮海路一个小店里站柜台。由于父母都是演员,从小就去电影厂玩。在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的帮助下学习朗诵艺术,后来主演了话剧《屋外有热流》受到注意。张闽被推荐参加拍摄上影厂摄制的影片《巴山夜雨》,在其中饰演一个农村姑娘获得好评。1982年张闽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为演员,先后在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并曾参加拍摄电视连续剧。她参加演出的电视剧《大树底下》获《大众电视》金鹰奖,《这里也是一片热土》获中国电视飞天奖。1990年初赴美读书。她目前在美国某化学公司任职。后入奥地利籍,现居住在香港,据说嫁了一个外国人。
王枫,男,1931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1987年曾经担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988年辞去台长职务。建国后曾于1953年去捷克学习,1956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科学研究所、北京广播录音器材厂、全国彩电会战办公室等单位从事技术及领导工作,曾一度进党校、援阿尔巴利亚专家组学习、工作,并完成了尼克松、田中角荣访华期间的电视采访转播任务。1973年从欧洲五国考察归来便调入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主管技术工作,1976年担任副台长,1982年担任台长,1983年担任彩电中心的工程总工艺师。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刘汁子,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江苏省如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方伯(1920,5,7---1980,7)原名柏方伯,安徽寿县人。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南京棉花巷小学,1932年7月入蚌埠市私立江淮中学(今蚌埠二中)就读。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同年底随校迁至四川江安。在校期间,曾演出过《哈姆雷特》、《正在想》等话剧。1942年从剧专毕业后,先后在中央青年剧社、中电剧团等话剧团体任演员,演出过《以身作则》、《清宫外史》等话剧。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入“中电”二厂任演员,拍摄过《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出卖影子的人》、《人尽可夫》、《舐犊情深》、《子孙万代》、《喜迎春》、《夜来风雨声》、《三毛流浪记》等影片。在战后上海影坛上,与殷秀岑、关宏达齐名的胖子影星。1949年11月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大地重光》、《上饶集中营》、《山间铃响马帮来》、《铁窗烈火》、《红日》、《满意不满意》、《小字辈》等影片。还曾为译制片《作曲家莫索尔斯基未婚妻》、《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黎明前的战斗》、《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奇婚记》、《一寸土》等配音。在上影演员剧团,曾先后担任《雷雨》、《日出》、《第十二夜》等话剧的舞台监督,还担任话剧《家庭问题》的副导演。他留给我们最后的银幕形象,是1980年上影摄制的《巴山夜雨》中那位和蔼可亲的胖大厨。1980年7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