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演员表

导演:谢铁骊
日期:1983-09-14
热度:17

30年代的江南水乡某镇。五十多岁的老包忠厚、善良,但很懦弱。他在秦府当差三十多年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从小失去母亲的独生子包国维身上。包国维是省立志诚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老包省吃俭用,望子成龙,而儿子却不争气,整日与纨绔子弟厮混。寒假里,学校来了通知,小包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为了替儿子交纳昂贵的学杂费和制服费,老包四处奔走,最后,在秦府下人们的帮助下,才勉强凑齐。盼小包能继续上学,日后出人头地的热望,又在老包心中翻腾。当他在街上告诉儿子学费 落实的喜讯时,小包却不愿在众人面前认他这个穷酸父亲。小包一味模仿阔少,追求虚荣,甚至连头上抹的油也要和阔少的一样。为此,一生没做过亏心事的老包竟去偷东家少爷的头 油。开学第一天,小包因在假期里拦截女同学一事遭到训育主任的训斥。大年三十,老包正在与上门讨债的人周旋。学校又派人来通知,小包在球赛中受阔少唆使打架伤人,被学校开除,还要罚交五十元医疗费。尽管老包还力图挽回,但为时已晚,老包望子成龙的期望成了泡影。

导演(1)
电影导演,江苏省淮阴县人,家境贫困,小学时中途辍学。1938年随哥哥参加家乡的救亡剧社。1940年参加新四军,入新四军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1年在新四军三师淮海剧团当演员。1945年任三十军文工团团长。1950年,他从三野十二纵队文工团被调到北京,筹备“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院前身)做教员兼表演系副主任。1953年成立“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副团长。1956年该剧团划归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做副导演。  参加了影片《林家铺子》、艺术性纪录片《翟泉大学》和《红旗谱》的拍摄。1959年正式做导演,他的第一部影片是《无名岛》,尔后导演了《暴风骤雨》(1960),影片在导演处理上有条不紊、气势磅礴,该片被推荐参加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1963年,他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导演的影片《早春二月》再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成为他导演风格的代表作,以后他先后导演了《千万不要忘记》(1964)、京剧舞台艺术片《智取威虎山》(1970)、《龙江颂》(1972)、《海港》(1972)、《杜鹃山》(1974)、《海霞》(1975)、《大河奔流》(合导,1978)、《今夜星光灿烂》(1980)、《知音》(合导,1981)、《包氏父子》(1983)、《清水湾,淡水湾》(1984)。  1988年执导了6部8集的大型故事片《红楼梦》,影片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获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91年执导《古墓荒斋》,1993年拍了《月落玉长河》(又名:《穆斯林的葬礼》)。  他的影片擅长挖掘人物心理、感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谢铁骊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中国电影节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夏衍协会会长,中国影视交流协会会长。
演员(16)
中国影视、话剧演员。曾名”管叔”,1927年生于山东平邑。1942年在山东参加八路军,任文工团团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三十五军政治部文艺宣传大队任副队长。曾演出歌剧、话剧、京剧近二十部。1949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主演《包氏父子》、《良宵血案》等影片。还参加拍摄《浪迹天涯》、《黄粱梦》、《大饭店小故事》、《武生泰斗》等电视连续剧。著有《电影疯人》、《表演艺术生涯四十五年》等。 ...
电视剧作品  2011 《温柔的谎言》 王延  2011 《新还珠格格》 常寿  2010 《全家福》 顾大军  2010 《金婚风雨情》 杜晓明  2009 《杜拉拉升职记》 胡阿发  2009 《神枪手》 胡晨光  2008 《中国家庭之新渴望》 米厨师  2008 《潜伏》 秋掌柜  2008 《善良背后》 祝子  2007 《朱家花园》 何山  2007 《芸娘》 钱管家  2007 《天经地义》 毛福田  2006 《深情密码》 阿福  2006 《爱情新呼吸》  2006 《51号兵路》 程路  2005 《不能没有你》 于元  2004 《英雄泪》  2003 《长恨歌》 许先生  2003 《都市男女》  2003 《南宋传奇之蟋蟀宰相》  2003 《小皮匠登基》  2001 《婆媳过招》 钱阿元  1999 《乱世豪侠》 鬼马丁  1998 《徐文长》 张万财  1997 《新七十二家房客》 张聪聪  1994 《孽债》 俞乐吟之弟  1993 《小绍兴传奇》  1990 《封神榜》 伯安  电影作品  1983年《包氏父子》饰包国维  1986年《女局长的男朋友》饰小王  1994年《秃探与俏妞》饰男主角表弟
1952年毕业于东北工业会计专科学校,后在鞍钢工作。1954年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工艺装潢系就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曾在吉林艺术学校任教,后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长春电影画报》美术编辑。1971年任长影科教片动画设计,1984年后编导美术片《巧在七中》、《泼水节的传说》等。
爱新觉罗·宝珣,清皇室后裔 ,中国电影演员,满族,1976年参演《南海长城》初登银幕,此后在《第十个弹孔》、《苦果》中饰演失足青年,深受观众喜爱。还参演了八一厂两部军事影片《今夜星光灿烂》、《花枝俏》。其中《第十个弹孔》、《花枝俏》曾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宝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十分活跃且颇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可惜1985年左右去新西兰留学,从此告别了演员生涯。...
苏政,女, 1929年生,河南荥阳人。话剧演员。初中毕业后于1946年考入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48年开封解放后入中原大学学习。1949年随军南下武汉,调中原文工团当演员。1952年该团合并于中南文工团(后改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55年调河南省话剧团任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扮演话剧《不能走那条路》中的老定妻,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获演员二等奖,获河南省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饰演《革命一家》中的母亲获河南省第二届戏剧会演优秀表演奖。曾出席全国第三、四届文代会。是河南省话剧团演员队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委员。2007年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文化厅在郑州联合召开表彰大会,分别授予苏政、庞建民、郭怡、李景嘏等4位话剧表演艺术家为“河南省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2013年10月29日病逝。(http://www.sohu.com/a/258909884_407280)(《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
蔡国庆,1968年9月17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流行音乐协会常务理事,一级演员,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歌唱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解放军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客座教授。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全国声乐大赛流行唱法评委。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残联、中国保护长城委员会形象大使、国家卫生部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卫生部“预防肝炎”爱心形象大使。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并获全军为兵服务先进标兵。蔡国庆7岁登台演唱,10岁中国唱片社出版了他人生的第一张唱片《周总理来到少年宫》。1981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6年步入歌坛,截至2016年,21次登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获全军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文艺汇演演唱金奖。在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担任剧中主要演员。
石冼,男,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用名孙勇,回族,1940年5月出生,重庆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在《于无声处》、《雷锋》等近十部话剧和《路考》、《青春似火》、《不该调谢的玫瑰》、《李四光》、《风雨里程》、《欢欢笑笑》、《金鹿儿》、《明姑娘》、《宝石戒指》、《野狼谷》、《红墙外》等影视剧中担任演员、副导演、导演等职。编导了《草叶上的露珠》,《苦索》等电视剧。《草叶上的露珠》获得了北京市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任申,原名任砚耕,1932年3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50年开始接触戏剧表演,1952年考入上影厂,1978年调到北影厂。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员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周森冠,男,1920年生于江苏常州,江苏省武进县人。早年在常州民丰纱厂当过学徒,抗战初期相继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民众视察指导团任职。1940年代初,先在浙江省中心剧团任演员,后在国民政府财政部税务署任职,还当过税务局长。1947年到南京,任首都汽车公司调度股长。1949年调任北京汽车公司车务股长。1951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班。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拍的第一部影片是上影故事片《一场风波》演单身农民,跟舒绣文扮演的立福嫂相爱,最后冲破封建族法结婚。以后饰演的角色几乎全是配角。有名有姓的约30部影片,主要有《夏天的故事》王大成、《国庆十点钟》张大力、《平原游击队》看沟老汉、《洪湖赤卫队》胡子爹、《暴风骤雨》刘德山、《粮食》发成、《小兵张嘎》杨大爸、《小花》区委书记何向东、《泪痕》何诚等。在北影演员剧团演过《兵临城下》(饰赵崇武)等话剧。1994年逝世。
王云霞(1927—2018),女,回族,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7年12月出生,山东临沂人。早年随祖父到黑龙江绥化,曾在安达县清真寺谋生。1945年至1947年就读于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该院文工团当演员,曾参加演出过《兄妹开荒》(饰妹妹)、《夫妻识字》(饰妻子)、《白毛女》(饰张二婶)等歌剧。1953年调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在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中饰演妇联主任。1954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春风吹到诺敏河》中仍饰妇联主任,从此走上银幕。1955年调至北影演员剧团。先后拍摄过《洞箫横吹》、《粮食》、《耕云播雨》、《红河激浪》、《钟声》、《陌生的朋友》、《血,总是热的》、《跳动的火焰》、《红楼梦》等影片。曾担任《包氏父子》、《红楼梦》、《天网》等影片的副导演。1979年在北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了话剧《日出》(饰李太太)。还拍摄过《橘子红了》等电视剧。2018年5月逝世,享年91岁。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5年2月出生,北京市人,建国前曾在北京艺生剧社、天津艺光剧团当演员。建国后先后在解放军四野特种兵文工团、总政话剧团当演员,1956年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从艺四十多年来,曾在一百余部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各种角色,主要如影片《早春二月》中的方谋、《上海姑娘》中的老张、《甜蜜的事业》中的唐二叔、《夜色多美好》中的胡厂长、《山魂霹雳》中的单希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的迟紫东以及电视剧《托着太阳升起的人》中的于熙、《老师,新年快乐》中的于正勉、《感情的纽带》中的父亲、《钟鼓楼》中的韩一潭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