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演员表

导演:水华,王滨
日期:1950-01-01
热度:4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债上门,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一冬的血汗换来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要本利一起还,硬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杨心如刀绞,自觉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后喜儿在二婶的帮助下,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在山上喜儿生下的不足月的孩子夭折了,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该片的成就和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

导演(2)
王滨,男,(1961年11月12日)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制作部总监,导演/一级摄像师。代表作电视剧《大染坊》《闯关东》《知青》《老农民》《闯关东前传》《一个鬼子都不留》《真心想让你幸福》。
演员(21)
陈强(1918年11月11日—2012年6月26日),原名陈庆三,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村,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1947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1950年,在剧情电影《白毛女》中饰演地主黄世仁。1958年,主演喜剧电影《三年早知道》。1962年,凭借战争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路考》。1975年,出演剧情电影《海霞》。1995年,凭借电视剧 《飞来横福》获得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同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2000年,出演喜剧电影《鬼子来了》。2005年,主演家庭电影《再见最爱的人》。2008年,陈强获得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在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心中的经典电影形象”评选活动中,陈强获得了“经典电影形象”大奖。2011年,由其参演的革命剧《东方》播出。2012年6月26日21时38分,陈强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田华被选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儿,由于舞台到银幕有一定距离,这又是她第一次登上银幕,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出色地完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获得影界内外的好评,她也因此片一举成名。1955年田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在校间,她从专家,老师那里吸取了很多表演方面的营养,并且在许多舞台剧中扮演角色,毕业后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任演员,这期间,她拍摄了《花好月圆》(1958)、《党的女儿》、《江山多娇》三部影片,以《党的女儿》最为著名。1959年田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四部影片,还参加了几部著名话剧的演出。之后,她又拍摄了《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以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等影片。田华的丈夫是同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的苏凡。苏凡是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是开国大典天安门舞美设计的负责人。当时为了保密需要,苏凡并没把任务告诉新婚妻子田华,田华也不知道丈夫为何突然失踪,苏凡率领舞美队用了28天时间完成了天安门的装修和舞台布置,为开国大典立下汗马功劳。导演叶大鹰根据苏凡和田华夫妇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天安门》,片中男主角田震英的原型就是苏凡,但苏凡为人谦逊,交代叶大鹰不要在剧中用他的真名。田华在2010年江阴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荣誉奖杯。
smg百视通主持人,配音演员
胡朋(1916年—2004年12月28日),原名初韫诚,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县,中国内地女演员。1937年,胡朋开始在上海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43年,参演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1950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钢铁战士》,她凭借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53年,出演战争电影《智取华山》。1957年,主演话剧《槐树庄》,她凭借该剧在全军第二次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演员奖。1959年,主演战争电影《回民支队》。1965年,在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双枪老太婆。1976年,主演文革电影《反击》。1980年,出演剧情电影《山重水复》。1991年,胡朋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1995年,胡朋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1905—1995“中华影星”。1997年,创作散文集 《敌后纪事》。2004年12月28日,胡朋逝世,享年88岁。2005年1月6日,胡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2009年,关于她的自传《明灯照耀一生-胡朋自述》出版。
张守维(1918.10—2003.3),男,辽宁省葫芦岛市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解放区新歌剧以及电影《白毛女》中杨白劳的扮演者。
李壬林(1913~1983)河北安新李庄子村人。1931年任农村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转入八路军。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演员、戏剧队队长、副社长,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平原和山区,多次参加战斗并进行战地宣传鼓动及战勤工作,深入游击区、敌占区为配合大部队作战和开辟新区而进行政治攻势的演出。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历任戏剧队队长、话剧团副团长、总团办公室主任。1973年调任山西省军区吕梁军分区副政委。1979年回总政文工团任办公室主任。  曾参演多部话剧、歌剧、电影,有话剧《日出》、《把眼光放远一点》、《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井冈山》、《红缨枪》等。其中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饰联络员,获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汇演表演二等奖。参加演出的歌剧主要有《王秀鸾》、《血泪仇》、《白毛女》、《刘胡兰》等。在电影《白毛女》中饰穆仁志、《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伪军司令高大成、《秘密图纸》中饰特务叶长谦等。离休前后,仍参加和关心《冀中革命文艺斗争史》的编写组织工作。  1983年12月逝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按照李壬林遗言,将其骨灰洒在白洋淀。
杜凤霞(1929--2000年)是梁音原配夫人,出生于辽宁鞍山一个工人之家。1948年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银幕上第一次亮相是《中华儿女》中扮演一名抗联战士,1950年拍《卫国保家》中与梁音相识。在银幕上扮演的大都是配角或龙套角色,如《白毛女》、《结婚》、《一件提案》、《朝霞》等有她演出身影。演出过不少舞台剧,如《罗汉钱》、《霓虹灯下的哨兵》、《红旗谱》、《海上公园》、《于无声处》、《报春花》等,同时还参加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孙晓雯,长影配音演员。曾为《最高奖赏》、《在十月的日子里》、《乌里扬诺夫》、《姐妹》、《二十四只眼睛》、《天堂里的笑声》、《伟大的战士》等数十部译制片主角或重要角色配音。还曾在《卫国保家》、《白毛女》、《英雄儿女》等国产影片中饰演了角色。在剧团多台话剧中参加演出。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齐兴家,1930年生,辽宁开原人,中国影视导演。1948年在齐齐哈尔文工团任演员、导演。1949年随团入东影演员科。后改做导演。处女作影片《吉鸿昌》获1980年第三届全国电影百花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解放军首届文艺奖及吉林省小百花奖。《张铁匠的罗曼史》、《街上流行红裙子》均获吉林省小百花奖。工业题材影片《解放》获1987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电视剧《荒野》获1986年飞天、金鹰、飞虎三项大奖。1987年荣获影视十佳导演提名。《誓言》获1991年飞天奖。
张巨光(1929—1968)电影演员,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1929年夏历五月初五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1950年后历任东影演员、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等。  张巨光的父亲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  张巨光为艺刻苦,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塑造的一些身分、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银幕艺术形象,个性鲜明,颇具光彩。生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会员、吉林影协会员、吉林剧协会员。
吴必克(1928年—2007年12月28日)吉林榆树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5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芦笙恋歌》、《云雾山中》、《金光大道》等影片。为多部译制片配音。1958年任长影第三创作组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77年任制片主任。2007年12月28日上午因车祸身亡。
孙凤琴,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高平,原名高顺先,1917年生于河北丰南。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东北地区的高平,在伪满齐齐哈尔铁路局工务段做杂工和事务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平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4月,高平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同年10月改任齐齐哈尔铁路文工团演员。期间曾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易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代理过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拍摄过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土地》、《怒海轻骑》、《党的女儿》、《古刹钟声》、《患难之交》、《两家人》、《山村会计》等十余部影片。尽管作为配角,高平所饰演的经典反面角色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最早的一批电影演员,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之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高平在1950年被评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2年被评为东影厂级模范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红旗手”。195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高平向组织上隐瞒了他曾经在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并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的历史,经知情人揭发和组织调查核实后,1964年8月25日,高平因隐瞒历史被开除党籍,并受到行政降级的处分。1965年8月12日,高平去世,年仅48岁。
中国电影演员。生于辽宁开源。1945年起在解放军辽西军区文工团任演员。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光芒万丈》(1950)、《赵一曼》(1950),《革命姻缘》中扮演角色。1952年在影片《六号门》中演工人李俊华。随后接连拍摄了《沙家店粮站》(1954)、《董存瑞》(1955)、《平原游击队》(1955)等影片。其中因在《董存瑞》中扮演赵连长于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同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
王春英,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1949年毕业后留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的摄制,在其中饰演只有几个镜头和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儿吧,我们都学会了!”台词的电炉工乙。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黑龙江迁往吉林,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王春英继续当演员。曾在《船厂追踪》、《三年早知道》、《英雄司机》、《复试》、《康庄大道》、《寻爱记》、《马兰花开》、《特快列车》、《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前哨》、《徐秋影案件》、《悬崖》、《党的女儿》、《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艳阳天》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配角。其中《三年早知道》中的青年农民虎子,《康庄大道》中的青年突击队长小炮,《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边防军侦察员卡拉,《党的女儿》中的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小程,《五朵金花》中的炼钢技师小杨,是他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文革”中他遭受冲击,并受到不公正待遇。1990年代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日渐衰落,王春英到北京开了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靠经营工艺品谋生。2005年2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
徐连凯,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政治部通讯员、宣传员,十八集团军野战军政治部实验剧团班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队长。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室主任、科教片室主任。1950年首次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赵连长。1975年任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党委副书记等。1989年3月离职休养。2012年8月24日,徐连凯通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