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霍尔演员表

导演:伍迪·艾伦
日期:1977-01-01
热度:4

戏剧家艾维·辛格(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是这样一个人:非常介意自己的犹太人的出身;自认为有童年阴影,看了十六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看;有点阿Q精神,但对人生却充满消极;喜欢一直讲无聊的笑话。正因为自身的神经质特质,艾维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艾维遇到了安妮(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一直梦想成为歌星的女孩,两人渐渐堕入爱河。安妮在艾维的帮助下歌唱技巧迅速提高,但她的父母却反对她与艾维来往。安妮得到了唱片商托尼的注意,获邀前往好莱坞灌录唱片,艾维跟着前往了好莱坞向安妮求婚。

导演(1)
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风流绅士》,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傻瓜入狱记》,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性爱宝典》(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与死》,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妮·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2007年又与伊万·麦克格雷格和柯林·法瑞尔合作了犯罪题材的《卡珊德拉之梦》,2008年再次回归两性话题,与斯嘉丽·约翰逊、佩内洛普·克鲁兹、丽贝卡·豪尔三位美女和西班牙实力男星哈维尔·巴登合作了《午夜巴塞罗那》。
演员(15)
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风流绅士》,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傻瓜入狱记》,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性爱宝典》(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与死》,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妮·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2007年又与伊万·麦克格雷格和柯林·法瑞尔合作了犯罪题材的《卡珊德拉之梦》,2008年再次回归两性话题,与斯嘉丽·约翰逊、佩内洛普·克鲁兹、丽贝卡·豪尔三位美女和西班牙实力男星哈维尔·巴登合作了《午夜巴塞罗那》。
美国影坛70年代的代表性女星,她的知性与感性颇能反映嬉皮风尚流行的那个时代。  黛安·基顿出生在加利福尼亚,曾在Santa Ana大学学习戏剧,19岁辍学去纽约学习表演。性格叛逆的她还参加了摇滚乐团表演,不久获得机会演出轰动一时的百老汇摇滚音乐剧《毛发》Hair,并由配角升为主角。  70年代初,与伍迪·艾伦结识,参演了他导演的影片《呆头鹅》Play It Again、《安妮·霍尔》等片,并与之有过一段婚史。  多年来作品不断,属实力派多产性格女星。
谢莉·杜瓦尔1949年7月7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美国演员、制片和编剧。谢莉`杜瓦尔与库布里克和罗伯特·奥特曼等知名导演合作,参演过多部经典影片,如《闪灵》、《三女性》等,银幕上一双浓眉大眼的惊恐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曾荣获戛纳影后。
西蒙和加芬克尔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风靡多年的重唱可说是流行音乐史上的最佳重唱,西蒙的嗓音松弛自然,加芬克尔音色轻柔高洁,两人的和声如诗如梦一般丰富多彩,令人魂牵梦绕。以至于今天在他们分手十多年后人们仍然习惯地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挂在嘴边。他们重唱的成就有目共睹:1966年,他们合作的第二张专辑《寂静之声》,同名单曲在美国排行榜上获得冠军;1969年为影片《毕业生》所配的插曲《斯卡泊罗集市》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奖;《罗宾逊太太》同时获格莱美最佳录音奖;1970年推出的《忧愁河上的金桥》获得极大成功,在英美两国排行榜上均名列第一唱片销售量超过900万张,当年就获得“最佳唱片”、“最佳单曲”等数项格莱美大奖。还有其它多个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回乡之旅》、《凯西之歌》、《拳击手》、《美国寻梦》等等,皆出自这两位黄金搭档的合作。他们的演唱配合得天衣无缝,表现手法变化多端,保罗·西蒙优美的诗一般的歌词,以及定于戏剧色彩的吉它演奏,与加芬克尔对声音细腻的处理完美结合,确立了他们二人的重唱在音乐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七十年代初,保罗·西蒙与加芬克尔各自去独立开创事业,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都建树颇丰。保罗·西蒙的音乐风格有所改变,他迷上了第三世界音乐,他把南美音乐、牙买加音乐和爵士乐都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当中,推出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保罗·西蒙》反响很好。他开始脱离原来的民摇摇滚风格,成为了浒音乐中最引人注目的控索者之一。1975年他的专辑《这些年来仍然疯狂》使他达到了个人成就的第一个高峰,获得当年格莱美奖中的最佳专辑和最佳浒歌手两项大奖。1986年,了为纪念“猫王”普莱斯利逝世十周年,西蒙花了一年时间深入南非,运用当地音乐素材精心制作的专辑《恩赐大地》出版,乐评界称之为流行音乐风潮中吹进的一股清风。在流行摇滚全球融合方面从前的伤口都不及《恩赐大地》这么深刻,它将多种形式的南部非洲黑人民摇和美国摇滚结合在一起,配合以奇妙的音响效果,形成一种全然不同、形式古怪的歌曲,整个唱片的卓越的艺术飘逸和控索性令人兴奋。 这张专辑两年获得格莱美大奖。  1990年,西蒙又创下现场演出观众最多的纪录,在美国的一次演出中,有70多万观众参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同年又推出了一张风格有所突破的新专辑《圣洁的旋律》。1991年,西蒙开始题为“生逢佳时”的世界巡回演出,其中一站广州是西蒙首次访华演出,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蒙常被冠以作曲家、歌唱家和吉它手的美誉,实际上再加上诗人也不过分。早年与加芬克尔的重唱以及后来个人演唱的作品,绝大多数出自于他的笔下,歌词首首都是优美的诗歌。他的歌曲旋律优美迷人,大部分作品都被改编为轻音乐。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多种多样,他感触敏锐,思想深刻,更惊人的是他每首歌曲的词与音乐的配合都是那么和谐,效果出奇地完美。   保罗·西蒙是当今美国歌坛少有的常青树,从1957年出道至今已经30多年,其间有多少歌手兴盛衰败,而他凭借自己的卓越天才和实力至今仍然是歌坛上的耀眼巨星。
卡洛·凯恩生于1952-06-18,是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演员。
在母亲的影响下,克里斯托弗·沃肯和他的两个兄弟在50年代已是电视节目的儿童演员。十六岁那年,他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在名导艾利亚·卡善的《JB》中担任角色。后就读于奥弗司特勒大学英文系,但未毕业。在参演话剧和电影之前,克里斯托弗·沃肯在音乐剧院接受舞蹈培训。在电视的黄金时期,克里斯托弗·沃肯最初以群众演员的身份出现在连续剧和电视娱乐节目中。参与Martin and Lewis在音乐喜剧节目The Colgate Comedy Hour的彩排之后,克里斯托弗·沃肯决定要作一名演员。1953年,他成为电视节目The Wonderful John Acton的解说员。在此期间,他被昵称为“Ronnie Walken”。  从1963年起,沃肯投身于剧坛,并改成现在的艺名。他先后演出了《冬狮》、《玫瑰纹》等剧,获得了戏剧评论奖最佳男演员称号。1971年,沃肯第一次在影片《安德森的录音带》里担任配角,从此走上银幕。这位演员身材细长,头发与眉毛均淡黄色,脸上透射一种宁谧的心境。所以,一开始专演文质彬彬的青年,如《下一站是格林威治村》里的诗人。然而,在反战电影《猎鹿人》(Deer Hunter)里,他一反戏路,改饰一个被战争摧残得丧失理智的精神分裂症者——尼克。尼克原是一个豪爽的钢铁工人,来到越南战场上以后,被那里的残酷景象吓坏了,精神完全崩溃,连美国也不愿回,在西贡的赌场表演“俄罗斯轮盘赌”式自杀。这时沃肯表演的尼克,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只有麻木不仁的表情。由于出色的表演,沃肯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美国报刊称沃肯饰演的尼克是“受战争创伤的美国青年一代的化身”。之后,这位得奖主还拍了《天堂之门》、《黑狐大行动》、《灵异杀机》等。90年代出演的有《黑道皇帝》、《致命浪漫》、《低俗小说》、《捕鼠记》、《断头谷》等风格各异的影片,沃肯扮演的配角个性十足,表演极富魅力,令人过目难忘。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多在好莱坞喜剧大片中担任角色,发挥幽默本领逗人开怀。
Carol Kane was born Carolyn Laurie Kane on June 18, 1952 in Cleveland, Ohio, to Elaine Joy (Fetterman), a jazz singer and pianist, and Michael Myron Kane, an architect. Her family is Ashkenazi Jewish (from Russia, Poland, and Austria). Due to her parents\' divorce, Carol spent most of her childhood in boarding schools, starting at age 12 when she attended the Cherry Lawn School a progressive boarding school in Darien, Connecticut, until 1965, followed by enrollment at the Professional Children\'s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She made her professional theater debut in a 1966 production of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She worked prolifically in several successful received films of the 1970s, Carnal Knowledge (1971) (her film film debut), Dog Day Afternoon (1975), Hester Street (1975) (for which she earned an Oscar nomination for her performance), Annie Hall (1977) and When a Stranger Calls (2006). From 1981-1983 she played the part of what is considered to be her most memorable role. Simka Dahblitz-Gravas, the wife of Latka Gravas (played by \'Andy Kaufman), on the American television series _Taxi_. For her performance in the series, she earned two Emmy Awards. Other notable credits include: Pandemonium (1982), Racing with the Moon (1984), Transylvania 6-5000 (1985), Jumpin\' Jack Flash (1986), Ishtar (1987), The Princess Bride (1987), Scrooged (1988), The Lemon Sisters (1989) and Addams Family Values (1993). Carol is first and foremost an actress of the stage and is known for her portrayal of the evil headmistress Madame Morrible in the Broadway musical \"Wicked\". She played in various productions from 2005-2009.
卡波特从17岁起经常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46年,卡波特凭借短篇小说《米利亚姆》(Miriam)获得了欧·亨利小说奖,成为美国文坛新秀。194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Other Voices,Other Rooms),该小说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1951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草竖琴》。同年,他以短篇小说《花房》第二次获得欧·亨利小说奖。1959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创作奖,1964年被选为该院院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有两篇短篇小说《听我说说这回事》和《手刻小棺材》被翻译成中文,和中国读者见面。《听我说说这回事》把家庭纠葛中的有关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手刻小棺材》则将一起凶杀案以纪实的方式表述出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的黑暗。  著名的作品之一为发表于1958年的《蒂凡尼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在纽约追逐名利的故事。该小说于1961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片中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的位置。但真正奠定卡波特文坛地位的作品则是出版于1966年的《冷血》(In Cold Blood,又译为“凶杀”)一书。依照卡波特本人的说法,他在《冷》中采用了独创的“非虚构小说”的文体形式,该文体集传统小说想象力与新闻报道纪实性于一身,开创了美国纪实小说(nonfiction novel)的先河,带给读者的是另一种接近超现实之美的阅读体验。“非虚构小说”开创了一种为人纷纷效仿的新体裁,在对真实人物或事件进行描写时使用小说试的手法,同时带有虚构的指称。卡波特将这种文体和“报告文学”以及“纪实文学”(reportage and documentary)进行了区分。《冷》正式出版后,盘踞畅销书榜首位长达1年之久,售出了数百万册,隔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卡波特可谓名利双收。
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1949年10月8日生于纽约,原名苏珊·亚历山德拉 ·韦弗。父亲是著名的电视制片人,母亲是一名为家庭牺牲了事业前程的演员。西格妮从小在家庭保姆的精心照料下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搬家是全家人的家常便饭。  代表作品-异形系列  到她10岁那年,他们一家先后在30个地方居住过。1961年,西格妮进入Brearly女子学校读书,因为个头明显比班上大多数同学要高很多,经常被同学们取笑,为获得同学的接纳,她只好接受了班上小丑的角色。  1963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中扮演西格妮·霍华德一角后,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此前,她已经在学校戏剧作品《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演过女主角。1965年,和一家剧团合作,在《欲望号街车》等艺术作品中出演角色。1967年中学毕业后,她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庄里呆了几个月时间,和记者亚伦·拉萨姆订婚,不久又解除婚约。1969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专修英语文学,在校期间参与学校戏剧表演。1971年申请前往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深造,因为个子太高,被专业课教授拒之门外,只能饰演妓女或老年女人一类的角色。1973年遇到一队富有才华的编剧和演员,之后经常跟着他们。耶鲁大学毕业后,西格妮认真开拓自己的舞台表演事业,但身高问题仍然阻碍着她的发展。1979到1981年间,她和克里斯多弗·杜拉合作创作了戏剧《Das Lusitania Songspiel》并一连主演了两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她还因此获得了一个戏剧奖。70年代中期,她先后参加了几部电视作品的演出。  女英雄艾伦·雷普利少尉  1977年,在伍迪·艾伦执导的《安妮·霍尔》(Annie Hall)一片中露了6秒钟的脸,突然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开始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电影。西格妮1979年在《异形》(Alien)中饰演的“太空英雄”雷普利形象,使她“一夜间”成了明星,并因此获得英国电影奖提名。1982年她主演的《危险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一片,在澳大利亚取得极大成功,后来获得一项奥斯卡奖。1984年10月1日,西格妮和拍拖近一年的吉姆·辛普森结婚。此后,她继续在事业的道路上求索。1986年参演的《异形续集》(Aliens II)取得轰动性成功,西格妮因此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双料提名。之后,西格妮进入自己电影事业的多产期,先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多项提名。离开戏剧舞台多年后,她又于90年代中期重登舞台,参加了一部杜拉戏剧的演出。1997年的《冰风暴》(The Ice Storm)一片,为她获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的一个大奖和一项金球奖提名。如今的西格妮,虽然已经50多岁,却仍然是好莱坞令人瞩目的一颗才艺女星,保持着世界级美人的称号。西格妮的其他主要作品包括:《世界地图》(A Map of the World)、《银河追缉令》(Galaxy Quest)和《打工女郎》(Working Girl)等。  备受影迷期待的3D立体巨制《阿凡达(Avatar)》于2009年12月10日在伦敦举行了首映礼,这部影片是女影星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的大银幕收官之作。西格妮·韦弗饰演格雷丝·奥古斯汀博士,英勇战死在潘多拉星球上。是联系主角和纳美人的关键人物。
Janet Margolin was an American theater, television and film ac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