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员表

导演:王苹
日期:1958-01-01
热度:6

1938年,我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的电台被敌人破坏后,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孙道临)来到上海,白天他是一名商人,晚上则躲在阁楼间收发电报,为了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党组织同时安排纱厂女工何兰芳(袁霞)与他假扮成夫妻。两人在工作中产生真情,结为真夫妻。日军通过一系列手段发现了阁楼间的电台,李侠被捕,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始终守口如瓶,致使日军以为他仅是为商业电台工作,将他释放。日军投降后,李侠夫妇又同国民党展开了斗争。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电台被国民党发现,李侠接到到紧急撤退的通知,但此时,他又收到两份极为重要的情报。

导演(1)
王苹(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193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无限生涯》。1947年,参演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53年,执导军教纪录片《河川进攻》。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6年,执导舞台艺术片《青春红似火》。1976年,与黄宝善联合执导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1968年,担任武侠电影《笑面侠》的助理导演。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我们是八路军》。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0年12月28日,王苹病逝,享年74岁。
演员(15)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 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1年燕京大学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学 ,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先后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 》、《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解说的影片《鲁迅传》。  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王心刚,大连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参演过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在《知音》影片中成功塑造了蔡锷的形象,荣获1982年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同时有同名天津画家王心刚,其作品《太行魂》获得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王心刚 ,1932年1月生。1950年9月入伍。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为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演员,1951年9月,任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1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75年12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1988年9月,确认为国家一级演员。 1989年2月,经总政治部批准按副军职待遇。1993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8月退休。曾在话剧《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中分别饰演主角。 在《寂静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25部影片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87年任中、加合拍影片《白求恩》中方导演,该片荣获1990年全国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曾3次被聘为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是\"文化大革命\"前经文化部批准的22位大明星之一。 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1991年被载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现任影协主席团委员、表演学会常务理事。
袁霞,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当演员,曾在《送郎参军》中饰妻子、《王秀鸾》中饰妇女主任。1950年随文工团编进空政文工团,在《英雄车地》、《反击》等剧目中饰演角色。1956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三十多年来,她曾在故事片《激战前夜》中饰公安战士周洁,《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女主角何兰芬并获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最佳优秀女演员奖,《金铃传》中饰兰英嫂,《奇袭》中饰朴金玉,《带兵的人》中饰连长妻子,《苦菜花》中饰星梅,《县委书记》中饰妻子,《江山多娇》中饰岳仙嫂,《鄂尔多斯风暴》中饰阿达玛,《花枝俏》中饰母亲等。并在一些话剧和电视剧中饰演重要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黄宛苏,女,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祖籍湖北汉阳,1923年7月14日出生于辽宁四平,早年从事进步戏剧表演。1938年参加抗日演剧7队,先后在励志剧社、实验剧团、重庆中国艺术剧社等团体任演员,曾在《原野》、《风雪夜归人》、《家》、《大马戏团》等话剧中出演主要角色。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艺术剧社演员,同年至香港,先后参加大中华、大光明、南国等影业公司摄制的《长相思》、《恋爱之道》、《水上人家》、《静静的嘉陵江》、《冬去春来》等影片的拍摄。1950年返回广州,在广州人民话剧团、南影剧团任演员。旋至上海,在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参演《夫妇进行曲》、《两家春》。1953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了《天罗地网》、《不拘小节的人》、《如此多情》、《不夜城》、《护士日记》、《平凡的事业》、《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的种子》等著名影片。1962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晚年又在影片《梅花巾》、《乡情》中出演重要角色。2005年2月15日病逝,享年82岁。(刘澍,黄宛苏逝世,大众电影2005年第06期)
中国电影演员和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后转业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擅长塑造我军高级将领。  参演电影:  1958年《海阔天空》饰 刘部长 导演:李舒田  1958年《返老还童》主演 导演:王冰  1958年《渡江探险》饰 师长 导演:史大千、史文炽  195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饰 孙明仁 导演:王萍  1958年《黑山阻击战》饰 雷师长  1959年《海鹰》饰 吴大伯 导演:严寄洲  1959年《赤峰号》饰 司令员 导演:严寄洲  1960年《三八线上》饰 人民军上校 导演:史文帜  1960年《奇袭》饰 一班长 导演:许又新  1961年《突破乌江》饰 敌旅长 导演:李舒田、李昴  1962年《哥俩好》饰 洪军长 导演:严寄洲  1964年《白求恩大夫》饰 于部长 导演:李舒田、高正  1965年《秘密图纸》饰 丁局长 导演:郝光  1975年《小螺号》饰 陈卫强 导演:刘欣  1976年《山里红梅》主演 导演:斯蒙  1979年《海外赤子》饰 司马威 兼任导演 导演:欧凡、邢吉田、万允吉  1988年《血洒天涯》饰 张杰 兼任导演  1994年《慰安妇七十四分队》主演 导演:陈国军  1995年《同志,感谢你》饰 老方 导演:Director  导演电影:  1979年《海外赤子》  1982年《山菊花》  1983年《你在想什么》  1985年《舞狮人传奇》  1988年《血洒天涯》
王孝忠(1928—2016),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28年5月29日出生在沈阳,1942年,就读于“奉天铁路学院”电讯专科。1943年,王孝忠在锦州铁路局供职。1949年,王孝忠入伍后进入东北军区政治部哈尔滨青年干部教导团。同年,王孝忠加入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抗敌话剧团任演员,与后来在电影界享有声誉的著名演员王心刚、张良、田华、邢吉田等人,都同属一个部队文艺团体。2016年1月22日15时2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演艺生涯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1956年八一厂的《战斗里成长》,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处女作开始,他在银幕上的角色,便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反派”定型。于是,《赤峰号》中的敌舰长、《战上海》中的敌参谋长、《打击侵略者》中的伪团长、《回民支队》中的叛乱分子、《突破乌江》中的匪营长、《岸边激浪》中的“大金牙”、《南海长城》中的敌特匪首"王中王"……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且与方化的《平原游击队》中的日本鬼子松井并驾齐驱的角色,当属王孝忠的一系列日本鬼子形象,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特高科处长中村、《地道战》中的中队长山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情报顾问多田、还有后来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美国飞行员》中的宪兵队长坂田等等,细数起来这些著名影片中王孝忠的日本鬼子形象,几乎占据了他所有出演角色的二分之一。这些同属是日本鬼子,但角色定位却各不相同,因为这其中的日本鬼子,既有诡计多端的特务,又有行伍出身的军曹,王孝忠从整体角色的一体化中,又找出了各自角色中的不同表演区域。这主要是得益于他青少年时代,人生成长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孟庆芳,1928年生于辽宁丹东。高中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宣传队演出过《白毛女》、《刘胡兰》、《东海前线》等话剧。部队整编后,先在军区文工团,后在兵团文工团工作,1957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先后演出过《水》(饰演敌班长)、《黑山狙击战》(饰演中饰演国军团长),《英雄虎胆》(饰演崔阿龙)、《永不消逝的电波》(饰演日本鬼子小仓)、《回民支队》(饰演白富贵)、《海鹰》(饰演机枪班长)、《友谊》(敌翻译官)、《鄂尔多斯风暴》(饰演孟克)、《岸边激浪》(陌生人)等影片,基本上饰演的都是反面角色。  文革中,孟庆芳被迫转业到山西话剧团任导演。后一度又被下放到雁北文工团,不久后又调回省话剧团。期间导演过《洪湖赤卫队》、《喜事烦恼》、《枫叶红了的时候》、《法庭内外》等剧目。1976年后,又在银屏中再现,在《蒙根花》、《二十二昼夜》、《新星》、《尹灵芝》、《唐王开基》、《攻克太原》、《临汾攻坚战》、《晋中战役》、《元帅的思念〉、《当代愚公》、《关公》等影视剧中扮演不同类型角色,还导、制了影片《贺龙将军》、《柯棣华大夫》、电视剧《风云黄沙岭》等。1980年代末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离休。
王毅,1933年10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南通中学辍学,参加苏北军区文工团。1951年转入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1955年并入南京前线话剧团任演员。195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海鹰》、《林海雪原》、《怒潮》、《碧空雄师》、《秘密图纸》、《带兵的人》等影片中扮演角色。文革中受冲击,按士兵复员处理。  1972年柳暗花明,入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山里红梅》《蓝天防线》担任副导演。1980年参与导演影片《一个美国飞行员》(与王为一合作),1982年参与导演《在这块土地上》(与徐丹合作)。1984年起独立执导,导演影片主要有《瓜棚女杰》、《巴陵窃贼》、《少侠奇缘》、《浴血卫士》、《省港双龙》(与周辉联导)等。执导电视剧《沙洲王子》、《他了解我》、《瞎子阿炳》(艺术顾问是王为一)等,曾任珠影电视部主任。其中影片《巴陵窃贼》系珠影80年代最卖座五部影片之一, 1989年编导的录像故事片《闪电手》,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录像带三等奖。电视剧《瞎子阿炳》获第十二届飞天奖提名荣誉奖。
里坡,电影演员。曾在《回民支队》、《红日》、《林海雪原》、1994版《三国演义》中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他浑厚独特的声音更是家喻户晓,85版《西游记》中活灵活现的猪八戒就由他声音出演。  里坡在长达6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出演过几十余部影视剧,年轻时塑造了不少刚直不阿的军人形象,如《英雄岛》中饰将军、《十二次列车》中饰大校、《海鹰》中饰海军上校、《红日》中饰团长刘胜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角色却是电影《林海雪原》里座山雕的联络官、又坏又丑的“傻大个儿”。“傻大个儿”五大三粗外加满嘴龅牙。为了符合人物形象,化妆师给里坡装上了一排假牙,本来五官俊朗的他,马上变得奇丑无比。别人都不认得了,围着导演好奇地问:“哪儿找来这么丑的一个演员。”里坡的另一个特长是声音有特点,中央电视台当年很多优秀译制片的配音就出自他之口,包括《中途岛》、《山本五十六》等,而最为成功的经典配音作品当数85版《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了。步入花甲之年后,里坡创作不辍,他的老年形象反而更加深入人心,例如《三国演义》中出演董卓,《家有九凤》里的秦大爷等等。  2013年3月31日凌晨4时01分,里坡因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5岁。
李力(1923,11—1992,9)原名李连生,山西洪洞人。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山西省妇女儿童工作团、八路军115师政训班、新军决死二纵队“吕梁剧团”等单位任工作队员、学员和演员。1941年赴延安“部队艺术学院”学习。在保卫延安战斗中,获“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枚。1942年调入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从事演员工作,与朱丹西、孟贵彬、王炎、高保成、刘锡林组成“六人剧团”。战斗剧社时期,先后在话剧《把敌人挤出去》、《敌我之间》、《九股山的英雄》、秧歌剧《大家好》、《三个女婿拜新年》、《血泪仇》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50年任战斗文工团戏剧队副队长,曾主演话剧《在新事物面前》。1953年任总政文工团分队长。1956年10月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代行团长职务,任职十五年。先后拍摄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秘密图纸》、《苦菜花》等影片。1976年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副政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92年9月病逝。
张帆原名张执中,上海浦东人,1935年才13岁的她进了由黎锦晖一手创办的“明月歌舞团”,由黎锦晖改名张帆,随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和柬埔寨等地巡回表演。由此,开始了她长达50多年的演员生涯。  在这50多年里,她先后在上海明月歌剧社、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中联、华影公司、上海益华、大风、兰心电影厂、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担任演员。1958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从旧社会的演员转变为新中国的文艺战士,张帆的人生可谓一段传奇!  上世纪40年代初,张帆出演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的电影《四姐妹》,她在片中演老三,结果这部电影一放便一炮打响,片中的四个女主角,享誉上海影坛。  从影几十年,张帆塑造银幕、荧屏形象60余个,在影视片《四姐妹》中饰主角三妹秀华,《天外笙歌》中饰女主角阿莲,《哭声泪痕》中饰女儿,《子夜歌》中饰女主角,《重负》中饰王大妈,《继母》中饰姥姥,《四世同堂》中饰马老寡妇等。其中《重负》中所饰的王大妈和《继母》中所饰的姥姥被提名第三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角候选人,《四世同堂》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她生前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张帆1938年开始灌录唱片,她的首张留声唱片便是在百代的副牌丽歌出版的《满场飞》。她曾灌录过约十几张个人留声唱片,都是1949年前的录音,分别由“百代”及“丽歌”厂牌出品,包括《臭虫歌》﹑《桃花朵朵红》﹑《我还有一线希望》﹑《朦胧月》﹑《苏堤春晓》﹑《贺新年》﹑《我要梦见你》﹑《我的心》﹑《荒野的花朵》﹑《水上鸳鸯》﹑《新月上草原》﹑《家乡》﹑《满场飞》﹑《夜里厢》﹑《暖昧的爱》﹑《村姑之恋》﹑《针线本相连》﹑《叹烟花》﹑《故乡曲》及《唯一爱的路》等。  2000年,张帆正式退休。  2001年,张帆曾和黄飞然接受“老歌俱乐部”邀请到新加坡会见歌迷。时隔约60年再度到新加坡,知道南洋一代仍有她的支持者,倍感安慰。  2007年10月22日,张帆在家中接受记者电话采访,回忆周璇时,突然发病,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