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华交响曲演员表

导演:司徒慧敏
日期:1937-01-01
热度:5

片名:联华交响曲一:两毛钱导演: 司徒慧敏 编剧: 蔡楚生 主要演员:蓝苹 梅熹 沈浮 剧情简介:有钱人将两毛钱用来引火吸烟,流浪汉用两毛钱勉强充饥,而倒霉的独轮车夫却因这两毛钱被认为帮运毒品,破坏社会安宁,被关进了监狱。 片名:联华交响曲二:春闺断梦导演: 费穆 编剧: 费穆 摄影: 黄绍芬 主要演员:陈燕燕 黎灼灼 张翼 洪警铃 裴冲 剧情简介:两个女人做了三个恶梦:第一个,一个士兵在战场上吹军号,另一个士兵则从大衣中拿出秋海棠的叶子。第二个:一个恶魔将叶子抢走投入了烈火中;第三个:两个女人先是不敢反抗,后来终于战胜了恶魔。军号声又一次传来。片名:联华交响曲三:陌生人导演: 谭友六 编剧: 谭友六 摄影: 周达明 主要演员:刘琼 白璐 郑君里 剧情简介:老梅是酒店主人,他为了贪财,帮助盗匪逃脱。但他未想到自己当自卫队员的儿子正是被强盗所害,儿媳也自杀了。老梅在事实面前终于觉醒了,参加了抵抗敌人的斗争。 片名:联华交响曲四:三人行导演: 沈浮 编剧: 沈浮 摄影: 黄绍芬、沈勇石主要演员:刘继群 殷秀岑 韩兰根 剧情简介:三个被释的犯人出狱后,发誓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当他们目睹一个年轻的寡妇不堪忍受侮辱而将高利贷者打死时,三人十分同情那寡妇和孤女的悲惨境遇,便代其受罪,又进了监狱。片名:联华交响曲五:月下小景导演: 贺孟斧 编剧: 贺孟斧 摄影: 周达明 主要演员:李清 宗由 罗朋 剧情简介:一个年轻人为寻找亲生父亲,从家乡东北跑到上海,但没有找到。在生活的逼迫下,他欲做强盗。当他准备抢劫一珠宝店时,认出了守夜老人是他寻找多日的父亲。父子即将相认,年轻人却被警察抓走。片名:联华交响曲六:鬼导演: 朱石麟 编剧: 朱石麟 摄影: 周达明 主要演员:黎莉莉 恒励 剧情简介:年轻姑娘小莉听了鬼的故事后,十分害怕,便去隔壁一中年男人家寻求保护,但中年男人将小莉强奸。为此,小莉受到极大的刺激,精神失常了。当道士来捉鬼时,小莉夺下他的木剑,痛骂那中年男人才是真正的鬼。片名:联华交响曲七:疯人狂想曲导演: 孙瑜 编剧: 孙瑜 摄影: 黄绍芬主要演员:尚冠武 梅熹 葛佐治 剧情简介:一个农夫在田里劳动,吃饭时,意外地遇到敌机轰炸,农夫的妻子和孩子被炸死。为此,农夫深受刺激,终日喊着“打回去”,被送进了疯人院。 片名:联华交响曲八:小五义导演: 蔡楚生 编剧: 蔡楚生 摄影: 周达明 主要演员:王次龙 殷秀岑 剧情简

导演(1)
演员(20)
黎莉莉,中国早期著名演员、歌星。父亲钱壮飞是著名中共间谍,因忙于工作,1927年将其送入黎锦晖主办的中华歌舞团学习歌舞,拜黎锦晖为干爹,改名黎莉莉。不久,黎莉莉即因为美貌和舞艺而走红,与王人美、胡蝶并称为歌舞三杰。1931年,随歌舞团一同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在其后的数年中主演了17部电影,其中包括孙瑜指导的《体育皇后》(1934)和《天明》(1933)。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大地影业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抗日影片。1946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留学,次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1955年,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因心肌梗塞而病逝于北京。其有两段婚姻:与身为导演的首任丈夫罗静予有两个孩子:儿子罗抗生(即罗丹,著名摄影师)和女儿罗小玲(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导演);外孙女潘婕——罗小玲的女儿;媳妇叶向真;女婿摄影师潘锦元。
江苏武进人。1933年进明星公司演员养成所受训,毕业后在《丰年》中饰演重要角色,获得成功,以后又参加《乡愁》、《女权》等影片的拍摄。1936年,他与王人美合演《长恨歌》,获得很高的票房记录,由此奠定了他影坛红小生的地位。1939年,梅熹与陈云裳合演《木兰从军》,影片公映后轰动沪、港两地,梅熹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男明星。抗战期间,梅熹主演了四、五十部影片,其中有些是露骨宣传“中日提携”的反动影片,如《春江遗恨》等。1948年,梅熹重返影坛,但已风光不再,不为人所注意了。解放后梅熹仍继续从影,最后一部影片是1973年的《乳燕飞》。1983年他病逝于北京。
刘琼(1912年-2002年4月28日),原名刘伯瑶。中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和导演。刘琼在《金银世界》一片中扮演的张伯南,为他奠定了影坛小生的重要地位。其后拍摄的《生离死别》,更使他走红影坛。解放后,刘琼主演了《女篮五号》和《海魂》,并且开始从事导演工作,他执导的影片有《女附马》、《乔老爷上轿》、《51号兵站》、《阿诗玛》、《李慧娘(京剧)》等。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去了香港,不久又回上海,期间曾演过《文天祥》等话剧。1938年,他在新华...
沈浮(1905年3月23日—1994年4月27日),原名沈吉安,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作家。1926年,自编自演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进入上海联华影片公司。1935年,执导喜剧电影《无愁君子》。193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自由天地》。1946年,执导剧情电影《圣城记》。1959年,执导剧情电影《老兵新传》,该片获得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196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北国江南》上映。1976年,执导剧情电影《阿夏河的秘密》。1980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94年,沈浮获得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终身成就奖;4月27日,沈浮逝世。
张翼(Chang Yi,1945年2月24日-),港台1960、70年代武侠、功夫片巨星。原名张伯燊,广东惠州人。加盟邵氏公司之前,他曾在台湾复兴剧校接受过八年京剧科班训练,专攻文武老生行当,身手矫健,动作凌厉,更是跆拳道、合气道、空手道高手。动作片巨星张翼剧照(14张)1966年, 张翼回港探亲时被邵氏公司挖掘,并由此进入邵氏电影公司。由于外形俊秀,身手敏捷,他一出道即担当武侠片男主角,成为邵氏早期武侠电影当家小生之一。在邵氏期间,他共演出了10余部武侠电影,代表作首推大导演岳枫执导的《夺魂铃》,张翼在其中演为家人报仇手刃三大恶人的男主角卫虎。《夺魂铃》一片在摄影技法、动作场面、情节结构上皆为上乘之作,在今天看来依旧魅力非凡。导演岳枫的风格大气磅礴,摄影鲍学礼的镜头气势夺人,张翼的表演则是锋芒毕露,英气凛然,可谓少见的摄制精良的武侠佳作,也因此成为邵氏出品的武侠名片之一。据说,邵氏的大老板邵逸夫也对此片十分钟爱,经常会带着这部影片参加各种影展。  而在另一部由徐增宏导演,与“武侠皇后”郑佩佩合演的侠情片《神剑震江湖》(本片情节主要改编自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前半部分)中,张翼饰演的于乾文一角则允文允武,英俊逼人,与当年娇媚如花的郑佩佩组成了一对耀眼的荧幕侠侣。 张翼的早期荧幕形象多数为俊逸英挺的大侠,并带有一种当时演员中少见的书卷气,因此,其第一部武侠电影即为改编自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儒侠》。在其中,张翼饰演陈家洛的角色日月会总舵主——沈秉义,其白衣如雪、风采翩翩的儒侠形象十分出众。之后他在邵氏演出的作品也均为正派大侠形象,还是包公案影视作品(电影《七侠五义》)中饰演南侠展昭的第一人。由于邵氏着力发展武侠片,张翼与同时期的王羽、罗烈、郑雷、解元等武侠小生并称为“邵氏五虎”。  1971年,张翼加入邹文怀创立的嘉禾公司——张翼与邵氏首席武侠小生王羽是好友,所以,后来当王羽离开邵氏时,张翼也随后脱离邵氏,去台湾为嘉禾拍片,并与王羽、李小龙、苗可秀、茅瑛等成为嘉禾草创初期的基本演员,参演了嘉禾出品的第一部卖座影片《独臂刀大战盲侠》。在台湾时期张翼的片约不断,并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动作片大牌演员,以拍摄武侠、功夫、动作片为主。从转投嘉禾时起,张翼开始从英俊小生转型为硬派功夫巨星,代表作为洪金宝任武术指导的《夺命金剑》、《山东响马》、《铁掌旋风腿》,以及与王羽合演的《侠义双雄》、《一夫当关》、《四大天王》等经典作品。另有其他民国动作经典如《黄埔滩头》、《烈日狂风》、《黑吃黑》、《克星》、《金罗汉》、《黄金赌客》、《英雄榜》、《黑龙会》等,均为当时风靡一时的卖座影片。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影片的监制、导演工作。
洪警铃(1894-1963),江苏吴县人,原名洪醒,演反派著称。曾参加郑正秋的新民新剧社,从事文明戏活动。1916年演出幻仙公司的《黑籍冤魂》,从此踏上银幕,在国产电影的探索期,成为剧影双栖的演员。二十年代在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长城画片等公司演出故事短片、神怪武侠片等。1933年进入联华公司,参演《人生》、《大路》、《联华交响曲》等。1937年后,为“新华”、“华新”及“中联”、“华影”等公司拍片。1945年息影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建国后转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继续银幕生涯,《51号兵站》、《今天我休息》等片中仍能找到他的身影。洪警铃一生演出的影片近二百部,塑造的许多反派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郑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郑重、千里,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平岚田堡村),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参演话剧《莎乐美》,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193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火山情血》。1935年,主演剧情电影《新女性》。1937年,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理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1940年,拍摄抗战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年,参加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得个人一等奖。1951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5年,与孙瑜联合执导古装战争电影《宋景诗》。1959年,执导古装电影《林则徐》。1965年,执导剧情电影《李善子》,该片是他人生最后一部执导的电影。1969年4月23日,郑君里因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8岁。1979年,探讨导演艺术的著作《画外音》出版。1995年,郑君里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2016年,关于他的自传《郑君里全集》出版。
刘继群,江苏武进人,17岁从影,曾主演《儿子英雄》。进“联华”后曾在孙瑜导演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中饰演忠厚朴实的老人角色,被阮玲玉认为最好的配角。在与韩兰根合作《酒色财气》和《无愁君子》后,改变作风,成为滑稽演员。
尚冠武(?-1938年),中国早期电影演员。1926年加入上海友联影片公司,1927年在处女作《儿女英雄》(一名《十三妹大破能仁寺》)中任主要角色。除了在“友联”演出大量武侠片,如《红蝴蝶》、《火烧九曲楼》、《红侠》等, 1938年因伤寒症去逝。
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中国人,母亲早死,他随父来到香港。其父再婚后,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成天在街上玩耍,成了“野孩子”。11岁时,香港“华联”分厂的导演赵树燊了解到他的身世。写了一部影片《黑心符》并请他主演,但影片没引起多大反响。1935年在上海拍了《小天使》后,被人注意。1936年,他在蔡楚生编导的影片《迷途的羔羊》里饰演流浪儿小三子,把当乞丐、抢描食、冒雨露宿街头等凄惨情形演绎得催人泪下。他演唱的影片主题歌《月光》也灌成唱片在民间一度广泛流行。不幸的是,不久之后日寇的铁蹄踏进香港,葛佐治成了真正的流浪儿,象《月光》中唱的那样惨死在街头,一代童星就此陨灭了。
王次龙(1907—1941),别名王雪厂,男,河北保定人。著名电影导演、演员、编剧。1926年,入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任布景师。同年,参演影片《透明的上海》,《同居之爱》。1928年,编导其第一部作品《上海一妇人》。后与其兄王伯龙,王元龙共建三龙公司,摄制《王氏四侠》等著名武侠片。1931年转入联华,拍摄影片《自由魂》。此后分别为大长城,艺华等影片公司编导《还我河山》等影片。曾自组次龙制片厂。1941年,于其兄王元龙赴港,组建星海影片公司时不幸去世,年仅34岁,死于吸毒过量。
殷秀岑(1911—1979),男,1911年6月13日生,天津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30年考入北京联华电影人材养成所,毕业后在联华影业公司北京分厂任演员,在《故宫新怨》一片中扮演滑稽角色。接着他被调到联华影业公司上海厂。同时他还参加未名剧社、狮吼剧社等,从事话剧演出。1930年代拍摄了《迷途的羔羊》、《无愁君子》、《联华交响曲》、《王老五》、《天作之合》等影片,与另一喜剧演员韩兰根搭档,一胖一瘦,配合默契,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特色演员。抗战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日,参加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1938年起先后在新华等影片公司参加拍摄《乞丐千金》、《儿女英雄传》、《中国三剑客》等影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参加拍摄《万紫千红》等影片。抗战胜利后曾在上海华光影片公司和香港永华影片公司参加拍摄影片《山河泪》、《九死一生》。新中国建国初期组织大喜话剧团,在湖南、广西等地演出。1951年后在宜山地区文化馆、中国评剧团、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与韩兰根合作拍摄《未完成的喜剧》等影片。1979年3月3日病逝。
白璐,中国早期女演员,1934年进入“联华”拍摄了处女作《再会吧!上海》和《体育皇后》。在30年代她曾经和郑君里恋爱,分手后在战乱时期嫁给了蒋君超。  1947年8月31日,白璐出行时,急于要搭乘电梯;但是近视的她没有戴眼镜,没有看到电梯故障的说明,便匆匆地透过电梯外面的铁拉门门缝里把身子挤进去,然而铁拉门里面只是一个空井,她一脚踩空,摔了下去,脖子断了——她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送进医院之后活受了一天才死的!  白璐死后,留下了悲痛万分的丈夫蒋君超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蒋君超后来娶了白杨,而对于白璐的悲惨遭遇,他怕勾起伤心事便没怎么再提过!
韩兰根,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演员。十六七岁时在张慧冲的影片公司和上海影戏公司任摄影和剧务工作。1925年首次在上海黄浦影片公司出品的《骷髅岛》中饰群众演员。两年后在武侠片《恐怖之谷》中饰一名小喽啰,成为正式演员。1928年与人合作创办“东华”影片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两部短片。  1930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开始了创作黄金时期。在《野玫瑰》、《小玩意》、《王老五》、《酒色财气》、《大路》、《到自然去》、《联华交响曲》、《无愁君子》、《摇钱树》、《三人行》等影片中饰小人物,其诙谐、幽默、滑稽的表演深得观众的喜爱。  1934年在影片《渔光曲》中成功地扮演体弱多病、憨厚天真的贫苦渔民的孩子小猴,因此被昵称为“瘦猴”。1937年在影片《天作之合》中饰演了失业工人老韩,其无可奈何的苦笑和滑稽的言谈举止,充分显示了他独具的喜剧特色。40年代参加抗日宣传电影和话剧演出,同时也在古装片中扮演角色。40年代末创办“华光”影片公司,拍了几部滑稽片。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参加苏州新苏话剧团从事话剧表演,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7年与老搭档殷秀岑一起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未完成的喜剧》后退出影坛。一生拍片二百五十多部,1982年1月27日病逝于上海。
苗振宇(1924—2002)录音师。河北保定人。10岁时在《小五义》、《迷途的羔羊》等影片中任特邀儿童演员。1939年入民华影业公司任场记,参加了影片《孔夫子》的拍摄。1941年后相继在合众影业公司、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任录音助理、录音师,参加过《浮生六记》、《异想天开》、《母与子》、《生死恨》、《小城之春》等影片的录音。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历任录音师、技术办公室主任、录音副总工程师等职,先后为《女司机》、《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阿诗玛》、《白蛇传》、《子夜》、《姐姐》、《雷雨》等二十余部故事片和一批译制片、美术片以及电视剧录音。担任录音的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奖。担任录音的《雷雨》(与冯德耀合作)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曾是中国影协理事、上海影协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