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渡海捉妖魔演员表

导演:陈洪民
日期:1971-01-01
热度:16

讲述吕洞宾等八仙渡海捉拿为祸人间的妖魔的故事,充满民间传奇色彩。

导演(1)
演员(8)
江明,男,于1940年10月13日出生,六七十年代的台视当家小生,也是当时琼瑶影片的主要演员。凭借《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角色许仙的姐夫李公甫而被内地观众所喜爱,从而打开内地知名度。
陈莎莉,曾任会计,广告模特。1967年加入台湾电视公司成为基本演员,演出首部电视剧为《落花时节》,后签约中视,1970年演《秋菊》剧集走红,成为台视当家花旦,曾多次获选最受欢迎电视演员。
1917年8月8日,葛香亭出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就读于萧县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小学任教。教了一学期书后因抗战而投身军职,并加入军中剧团,正式开始其演艺生涯。1940年,葛香亭考进上海著名的“金星影剧训练班”,与欧阳莎菲、谢晋等人结为同学,一年后毕业,留在公司参与《白云塔》、《乱世风光》等片的演出,并兼任公司的化妆师。不久,日本全面侵华,全国各地抗日活动纷起,他即前往北京加入九十二军的义工队,为政府演出鼓舞民心士气的话剧。同时天赐良缘,认识了妻子张琳。  国共内战期间,葛香亭因友人介绍进入装甲兵剧队,之后随装甲兵渡海赴台。移居台湾后不久他转入国防部康乐总队,继续在军中从事话剧表演工作,直到1969年退役。他进入中央电影公司,演出多部知名电影,包括:《养鸭人家》、《还我河山》、《高山青》、《我女若兰》、《葡萄成熟时》等。由于演技老练、精湛,葛香亭凭借《养鸭人家》与《高山青》获得1965年第三届及1970年第八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1975年,葛香亭加入中国电视公司,一面拍电影、一面演电视剧,另外也接一些话剧。直到现在,葛香亭参演的电影作品至少有176部以上。葛香亭一生从事演艺工作,对其热情从未减退,并于2005年获得第42届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2010年5月16日,葛香亭在台湾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
北京人。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空军大鹏话剧队演员,后任导演。1958年入国民党政治作战学校影剧系学习。1962年毕业后任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演员。
吴家骧(1919年7月7日-1993年3月20日),香港男演员、导演、编剧,曾获第4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吴家骧生于北京,在湖北汉口长大,曾就读汉口市立高级职业学校纺织科。1937年,他与后来成为作家的吴若组织“雷雨剧社”、“骆驼文艺社”,于湖北各乡镇巡回演出、演讲,宣扬抗战,而后他毅然弃学从军。之后他在重庆与剧团取得联系,并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1941年袁丛美奉命导演抗日片《日本间谍》,吴家骧身兼演员、道具负责人。  1945年底吴家骧赴港,在永华等多家公司拍片,并于1949年起兼任副导演。1957年9月,吴家骧加入电懋,演出之外,还执导了第一部作品《人之初》。1965年他转投邵氏,导演《千面大盗》等片,还于1966年以《金玉奴》夺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1980年,吴家骧赴台湾,签入中视,成为电视演员。1993年3月20日,吴家骧病逝香港,据称他晚年经济拮据,遗下妻子与尚在澳洲念书的儿子,后事处理都成问题。
1939年2月2日出生,本名葛金城,父親是知名演員葛香亭。宜寧中學肄業後,曾經當過電影放映師,1963年參與《山歌姻緣》與《養鴉人家》等電影拍攝工作,開啟其演員生涯。他身材肥胖,從影二十多年,大都飾演甘草角色,他詼諧逗趣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  1980年代之後轉往電視台發展,曾經主持「今宵今宵」等綜藝節目,常常在節目中演出短劇,並成為華視基本演員。享有愛國藝人之稱的葛小寶,不僅熱心參與勞軍、宣慰僑胞活動,且積極加入榮民之家及老人愛心服務。息影後與妻小移居加拿大,2000年7月30日因腎臟腺癌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62歲。
文逸民,著名导演、演员。1925年入上海友联影片公司任演员、导演。后导演兼主演中国早期武侠片《儿女英雄》。1934年任天一影片公司导演,执导《舞宫春梦》、《母亲》等影片。1939年进入艺华影业公司担任演员、导演。在《化身姑娘》、《王宝钏》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并编导《神秘夫人》等影片。  1943年任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导演,执导影片《锦绣前程》等。1947年至香港,任大中华、永华等影业公司演员,在《国魂》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57年入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导演《风尘尤物》等影片。  1965年至台湾,任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演员,在《寂寞的十七岁》、《今天不回家》、《缇萦》等影片中扮演角色。从影五十年,导演、演出影片百余部。于1978年12月22日逝世。
台灣女演員,本名陶宗生,觀眾多暱稱她為「陶姑媽」。  原籍北京,生於天津,並在該市長大。七七事變之後,陶家搬到濟南。學生時代,她便常參與校內戲劇表演。因父親去世之故,身為長女的她高中畢業後就不再升學,而開始經商。  1944年,平津路中斷,陶家的巧佳商行由委託行改為服裝店。由於交通不便,電影亦難以引進,濟南城內舞臺劇興盛。陶述受同學之邀組成「濟南劇社」,後來成為知名演員的王孫即為該劇團成員。因劇團演出轟動,加之妹妹隨同學前往大後方,陶述受到日本憲兵密切關注,不得不離開濟南。她隻身到南京,考入國立體育專科學校,重新當起學生。一年後,抗戰勝利,她回到濟南,加入唐訥領導的中國實驗劇團,同團演員還有王宇、曹健等。  1947年,陶述再度到南京,考進戴陞主持的中國戲劇協會,接受戲劇訓練。之後,她到上海,考上中華民國空軍打字員,原打算與弟妹一同隨軍赴台,但此時遇見戲劇界的朋友曹健等,於是眾人組成裝甲兵部隊火牛劇團。  抵臺後,陶述曾待過火牛劇團、新聲劇團、天聲劇團、裝甲兵金鋼劇團、嘉義空軍話劇團、力行劇團,並於1955年加入空軍大鵬劇團。  1964年,她開始在台視演出電視劇。其後四十年,她在小螢幕上以好母親、好奶奶形象著稱,代表作有《陶姑媽劇集》、《星星知我心》、《包青天孝子章洛》等。  1965年,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龔弘看了陶述演出的電視劇後,決定邀她演出電影《雷堡風雲》;陶述從此步入影壇。  1995年,她受導演王童之邀,於其自傳電影《紅柿子》中,扮演以其外婆為原型的角色,並以此入圍第3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陶述與中華民國空軍軍人王子軒於1951年8月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但1955年長子於三歲時夭折,她為此相當自責,沒有注意到自己懷孕了,同年又在舞臺上流產一次。  1990年代,她決定搬到有老友為伴的養老院居住。她晚年罹患糖尿病,由看護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