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我的情妇演员表

导演:斯迪格·比约克曼
日期:2010-05-00
热度:5

瑞典导演斯迪格·比约克曼第二部关于伯格曼的纪录片在2010年的戛纳电影节的经典单元中首映,名为《电影是我的情妇》。这部电影由丽芙·乌曼引领,串起伍迪·艾伦、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阿诺·德布莱辛、约翰·塞勒斯、马丁·斯科塞斯、拉斯·冯·提尔等人的评述,包括对伯格曼及其电影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导演(1)
演员(6)
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风流绅士》,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傻瓜入狱记》,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性爱宝典》(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与死》,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妮·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2007年又与伊万·麦克格雷格和柯林·法瑞尔合作了犯罪题材的《卡珊德拉之梦》,2008年再次回归两性话题,与斯嘉丽·约翰逊、佩内洛普·克鲁兹、丽贝卡·豪尔三位美女和西班牙实力男星哈维尔·巴登合作了《午夜巴塞罗那》。
法国导演,属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锐派,曾经为《电影笔记》杂志影评人,研究美国恐怖片和香港电影,奉布烈松、伯格曼、塔可夫斯基为偶像。作品中经常向这些前辈致敬。曾拍摄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曾与华人女星张曼玉结婚,并凭《清洁》将她推上戛纳影后的宝座。作品在法国及国际影展颇受欢迎。
贝纳多·贝托鲁奇于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 Before the Revolution》(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贝特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 Partner》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此后,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
马丁·斯科西斯的双亲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移民至纽约后,在皇后区生下马丁。斯科塞斯从小在纽约的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区成长,影响到他未来的创作生涯。 斯科塞斯念布朗克斯区的 Cardinal Hays School 中学,然后在1960年进入知名的纽约大学念电影系。1966年斯科塞斯拿到电影硕士,在1968年到1970年之间斯科塞斯留在纽约大学电影系任教。在这段期间,斯科塞斯曾经在1969年担任传奇演唱会伍兹塔克(Woodstock)的纪录片助理导演。  1974年弗朗西斯·科波拉介绍斯科塞斯进入华纳兄弟片厂,斯科塞斯得以执导他的第一部好莱坞剧情片《大篷車博莎》(Boxcar Bertha)。  1976年斯科塞斯以《出租车司机》夺下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的一句台词“在跟我说话吗?你在跟我说话吗?你真的在跟我说话吗?”(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成为知名经典台词。  1980年斯科塞斯再找来男演员劳伯·狄尼洛增肥演出拳击名将 Jack La Motta的故事《愤怒的公牛》,为劳伯·狄尼洛拿下一座1981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1988年斯科塞斯改编希腊作家尼可斯·卡山札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成同名电影,影片引起轩然大波,全世界基督教团体扬言抵制。位在法国巴黎的圣米歇(Saint-Michel)戏院因上映《基督的最后诱惑》遭人割破银幕并纵火。  1990年参演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梦》,饰演荷兰画家梵高。  1997年美国电影学会颁AFI终身成就奖给斯科塞斯。  1998年斯科塞斯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当年虽将金棕榈奖颁给希腊导演泰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永远的一天》,但最惊人的影像莫过于当评审团大奖颁给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时,罗伯托·贝尼尼先是在舞台上向斯科塞斯下跪,然后再抱起斯科塞斯转一圈的动人画面。  2006年的影片《无间行者》乃翻拍自香港《无间道》系列之第一部,并令其得到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0年1月18日,马丁·斯科塞斯荣获第67届美国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马丁·斯科西斯在进行剧情长片的同时,也拍了几部跟意大利移民、意大利新写实主义、音乐(爵士乐、蓝调)的纪录片。
丽芙·乌曼,1939年12月1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挪威女演员。
拉斯·冯·提尔,丹麦著名导演,1956年4月30日出生在丹麦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第一台8厘米摄影机是祖母买给他的生日礼物,由父母亲提供的自由生长空间,成就了他对影像诠释的无限可能。  毕业于丹麦电影学院的拉斯冯提尔,曾以大学时代的作品《梦幻夜曲》(Nocturne)和《影像多面向》(ImagesofaRelief),分别获得1981与1982年慕尼黑影展的最佳影片奖。1984年他拍摄了首部剧情长片《犯罪分子》(Forbrydelsens element),与后来的《瘟疫》(Epidemic)、《欧洲特快车》(Europa)并称为“欧洲三部曲”。1995年他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签署了“dogma95”宣言,他们所要传达的目标是对现代电影的一种反叛,在拍摄电影时要遵守手持摄影机、不打光、现场收音等规则,他依此教条拍摄了《白痴》(TheIdiots),该片和《破浪》(BreakingtheWaves)、《在黑暗中舞蹈》(DancerintheDark)并称为“良心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