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是个天真活泼的犹太籍少女,在父亲和母亲的呵护照料下,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她13岁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亲送的珍贵礼物——一本令她爱不释手的日记,此后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倒序 在线播放
当前资源由电影网提供--在线播放,无需安装播放器
1964
艳贼
史朝特先生向警察报了案,公司的雇员玛瑞安·海伦偷走了公司保险柜里的将近一万美元的现金,恰好公司的大主顾马克·鲁德兰也在场。化名为海伦的玛尼·史德格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但母女两个显然存在着什么障碍,而显得那么陌生,而玛尼还是始终对红色的东西有一种神经质的恐惧。很快,玛尼又来到鲁德兰的公司找新的工作,鲁德兰听说她在史朝特公司作过雇员,就十分爽快的命令属下雇用了她。马克显然对这个有问题的漂亮女孩有着浓厚的兴趣,加班的时候,玛尼又对暴风雨和发着的红光的闪电产生恐惧,马克对她更加感兴趣了,并开始和她约会。赛马会上的约会时,一个曾经认识玛尼化身之一的男人上前纠缠玛尼,但这并没有打消马克对玛尼的兴趣,甚至还带他见了自己的父亲和前妻的妹妹李儿。玛尼感到自己不能再陷入感情之中,她甚至是本能地从公司的保险柜里偷出现金,打算远走高飞。马克及时阻止了她,逼她讲真话,但玛尼还是习惯性地编了一大套谎言,马克不断追问不断拆穿,但玛尼一个谎话接着一个谎话。最后,马克却郑重向玛尼求婚,但玛尼却哀求马克放她走。马克和玛尼终于结婚了,但玛尼始终不和马克同床,还是不断哀求马克。一直希望接替去世的姐姐当上鲁德兰太太的李儿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借机把史朝特请来宴会。马克帮玛尼解决了史朝特,但玛尼还是无法面对自己和马克。马克把玛尼带回她母亲家中,直接向爱德格太太发问,终于找出玛尼各种精神病态的症结所在。原来,在玛尼七岁时,作为妓女的爱德格太太杀了欺侮母女两个的水手嫖客,在玛尼幼小心灵中留下病症根源。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是这部影片成立的最重要的基础,以至和弗洛伊德学说泛滥到无以复加的当代影视作品相比,影片多少显得有些牵强甚至是“弱智”。不仅玛尼来自童年的记忆导致了她的犯罪、神经质、说谎等种种恶习,而且马克对玛尼的拯救心理也似乎有一个弗洛伊德式的背景,只是影片没有明说而已。马克在认识玛尼之前的爱好,是饲养美洲豹,当玛尼问起原因时,他回答:我就是要训练它信任我。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是他“训练”玛尼这只“母豹”的过程。而红色、暴风雨、对男人的恐惧,就更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的病例再现了。这个典型的弗洛伊德病例式的影片,体现出希区柯克自《爱德华大夫》以后对弗洛伊德一段时期的迷恋。影片的整个故事固然是以粗浅的弗洛伊德理论为支点,但作为电影大师的希区柯克处理起来,则使影片焕发出曲折惊险和幽默风趣的双重光彩。玛尼偷鲁德兰公司保险库的一段,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所电影学校的教材,短短几分钟一个场景的段落,被大师拍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室内全景画面由中间一道墙把清洁女工与开保险柜的玛尼隔开,然后是玛尼脱下高跟鞋,鞋落地——发现女工耳背,下楼,黑人出现,黑人走开,再出现,希区柯克不断刺激着观众紧张的心理,使人总在被发现与侥幸心理之间徘徊。如同卓别林变出各种花样玩弄小道具一样,希区柯克玩弄的是空间和观众的心理。
1959
追鱼
书生张珍与丞相之女牡丹幼年订婚。后张珍因父母相继去世,只得投亲相府。丞相冷眼相待,命张珍暂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中读书,伺机退婚。张珍孤身索居,万般惆怅,常于夜阑人静之际,至潭边哀叹心事。深居碧波潭的鲤鱼精,见张珍纯朴敦厚,就变作牡丹小姐,去书房与他相会。两人情投意合,遂约定每晚二更时分在后花园见面。新春佳节,牡丹游园赏梅,巧遇张珍,张珍含情,口呼娘子,牡丹失声惊叫。丞相闻声赶来,怒斥张珍伤风败俗,将他逐出相府。鲤鱼精知张珍受屈,急忙出府追寻,不料又被丞相撞见,误认其女与张珍私奔,而将他们抓回府中。真假牡丹相遇,引起纷争,却又真伪难辨,竟连丞相夫妇也无法辨认。丞相决定请包公来公断。鲤鱼精见事不妙,急回水府求援。龟精等各显神通,变作包公、张龙、赵虎,赶往相府,以致真假包公分辨不清。于是,真假包公一同审问真假牡丹。在假包公的暗示下,真包公得悉真牡丹嫌贫爱富,假牡丹义重情深,故有玉成之意,就推辞不问。张珍、鲤鱼精乘机逃出相府。丞相不罢休,又奏明圣上请张天师调来天兵天将。鲤鱼精、张珍逃至荒郊,天兵天将紧追而至。鲤鱼精见事危急,可能生还无望,遂将身世相告。张珍并不变心,反而爱之弥坚。幸喜观音前来搭救,愿度鲤鱼精往南海继续修炼成仙。鲤鱼精甘愿丢弃千年道行,忍痛脱去金鳞,转为凡人,与张珍永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