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女英雄传演员表

导演:史东山,吕班
日期:1999-12-01
热度:4

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中共党员黑老蔡发动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青年农民牛大水积极参加。他们组织起了雁翎队活跃在白洋淀,机智勇敢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黑老蔡的小姨杨小梅不堪丈夫张金龙的虐待,逃至姐夫处投身革命,被安排在县训练班,与同在一起学习的牛大水相处甚好。张金龙在小梅争取下,先是勉强顺从抗日,而后旧习不改,投汉奸何世雄。小梅因此与张脱离关系。在反“扫荡”战斗中,牛大水与杨小梅被俘,小梅带伤逃脱。牛大水为救护民兵高屯儿,被何世雄、张金龙百般折磨。高屯儿脱险后因俘获何世雄之子,便将其作人质换回牛大水。 牛大水和杨小梅因养伤又相聚一起,两人感情倍增,伤愈后,他们在老蔡领导下投入战斗。后牛大水带领抗日自卫队活捉了汉奸何世雄和张金龙。

导演(2)
20岁进入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并担任临时演员,业余时间学写剧本。1925年,他编写的剧本《柳絮》被公司采用,自任导演,这是他的处女作(上映时名《杨花恨》)。此后他编导的影片还有《同居之爱》、《王氏四侠》和《银汉双星》等。九一八事变后,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了《共赴国难》,从此走上新的艺术道路。  1932年以后,编导了一系列广泛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如《奋斗》、《人之初》、《长恨歌》、《狂欢之夜》、《青年进行曲》、《保卫我们的土地》、《胜利进行曲》、《还我故乡》等。  抗战胜利后,编导了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被认为是为战后中国电影奠下了一块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担任电影方面的领导工作。工作之余,编导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该片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导演奖。他还重视电影、戏剧的理论建设,曾致力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研究,并著有电影理论专著《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曾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
吕班(1912年11月30日—1976年),原名郝恩星,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市,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1937年,在剧情电影《十字街头》中饰演大学生阿唐。1943年,编导军事题材话剧《前线》。1945年,担任记录片《八路军》的编导演。1949年,参演剧情电影《桥》。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吕梁英雄》。1951年,凭借剧情电影《新儿女英雄传》获得第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1952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六号门》上映,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执导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1958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没有完成的喜剧》。1976年,吕班逝世。
演员(53)
姚向黎(1925-02-05—2003)原名姚品兰。原籍山东莱州,出生于辽宁沈阳。九·一八事变后随全家流亡新疆,定居乌鲁木齐。曾就读于新疆女子学院附属小学。1939年入女子学院附属中学学习。同年参加九·一八纪念日活动,在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中饰演香姐。后在学校业余剧团演出过《心防》、《古城的怒吼》、《打回老家去》、《自卫》、《最后胜利》、《歼灭》、《河内一郎》、《乱世男女》等话剧。1944年参加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社。1945年赴东北解放区,先后工作于沈阳和哈尔滨。1949年借调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故事片《无形的战线》的拍摄,饰演女特务崔国芳,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特务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0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谢添,著名电影表演、导演艺术家,在其一生中以极大的热情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从此进入影坛。后相继参加拍摄《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1937年,抗战爆发,加入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八
今欣,曾用名金鑫,1921年生,河北保定市人。1938年入伍,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任宣传员,1939年调分区战线剧社,1949年和挺进剧社合并(仍为战线剧社演员)。1951年调总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任演员和导演。曾参加话剧《狼牙山五壮士》、《李国瑞》、《裴振纲》、《程贵之家》,歌剧《洛唐哥》、活报剧《参加八路军》等演出。导演过大型歌剧《解放》、《纪律演习》、《上战场》、《买卖公平》等。参拍影片《新儿女英雄传》(饰牛大水)、《神鬼不灵》(区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主演,饰阎志刚),《破除迷信》(局长)、《县委书记》(木匠)、《返老还童》(孙政委)等。导演影片《车轮滚滚》(与尹一青联导)及一些多幕戏。1982年离休。
1932年肄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员,1937年起先后任安泽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团、中共太行区委会、太行山剧团、太行军区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工作,任团长等职。赵子岳以擅长扮演农民角色著称,擅长喜剧风格。除电影外还参加拍摄了《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十余部电视剧,有口述作品《赵子岳传》存世。赵子岳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1997年因病去世。
李景波,中国早期电影演员。1933年,入北平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后辍学。1935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任演员。1939年先后在民华,新生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参演影片《孔夫子》等。后赴香港拍摄影片《孤岛天堂》。1942年重返话剧舞台,先后在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影人剧团等剧团任编导和演员。1948年,在中电三厂所摄《碧血千秋》等影片中饰演角色。解放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主要作品有:《儿女亲事》、《一贯害人道》、《新儿女英雄传》、《新局长到来之前》、《祝福》等。
李健,1974年9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与卢庚戌组成“水木年华”组合,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02年,李健选择主动退出水木年华。2003年,推出首张个人创作专辑《似水流年》。2006年,凭借专辑《为你而来》获得“第12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内地最佳创作歌手奖。2007年,推出第三张个人创作专辑《想念你》。2010年,凭借专辑《音乐傲骨》获得“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内地最佳创作歌手奖。2011年,获得“第18届东方风云榜”最佳男歌手奖。2012年,凭借专辑《依然》获得“中国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内地创作歌手奖、年度最佳专辑制作人奖。201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孙俪合唱歌曲《风吹麦浪》。2014年,凭借专辑《李健拾光》入围“第2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奖、最佳国语专辑奖。2015年,作为补位歌手参加湖南卫视歌唱竞技类节目《我是歌手第三季》,最终获得总决赛亚军;同年,推出第六张个人创作专辑《李健》。2016年,获得“全球流行音乐年度盛典”年度最佳制作人奖。2017年,作为逆战阵容成功参加湖南卫视原创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歌手》,最终获得总决赛第四名;同年,担任芒果TV选秀娱乐节目《快乐男声》的音乐召唤师。2018年,担任浙江卫视歌唱选秀节目《2018中国好声音》的导师。
陈方千原名陈方骞,祖籍靖安县香田顾山,1920年7月10日出生于北京市。 陈方千自幼家道中落。曾先后就读于北平梁家园小学和私立中华中学,高中二年级辍学。1936年以后,先后在北平市第二烈性毒品戒除所、河北省大兴县公署当录事、办事员。1940年任华北广播电台新闻编辑。1945年,他与友人在北平组织了铁马剧团,任副团长。1946年参加北平剧社,在话剧《日出》、《原野》、《雷雨》中扮演主要角色。  1947年他组织拓荒剧艺社,自编自演过歌剧《还乡曲》。同年10月,陈方千等人考入前中央电影制片厂第三厂,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在《青梅竹马》等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及其他角色。1949年4月陈方千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并在《英雄司机》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56年陈转为导演,和著名导演谢添合作,先后共同编写和导演过《洪湖赤卫队》、《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花儿朵朵》、《锦上添花》、《春暖花开》、《小铃铛》等影片。  他单独导演的,有故事片《幽灵》,戏曲片《包公误》、《背靴访帅》、《李天保娶亲》、《红娘》、《嫁不出去的姑娘》,宽银幕戏曲艺术片《哪叱》等,除十年动乱时期被迫中断工作外,他参加拍摄执导的各种类型的影片共有36部,其中如《洪湖赤卫队》、《锦上添花》、《花儿朵朵》等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儿童故事片《小铃铛》曾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编导一等奖。儿童小歌剧《小熊请客》获作曲一等奖。  陈方千十分珍惜自己的晚年,常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为丹”、“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诗句自勉,1978年至1985年间就改编、导演了10余部各类影片,还帮助河北、河南电影制片厂培养了不少人才,河北电影厂称他是“河北电影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导演影片《泪洒姑苏》拍摄后期,他曾一度卧床输液,但病情一好转,又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85年3月21日,人民艺术家陈方千与世长辞,享年65岁。  陈方千多才多艺,除编导、表演外,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音乐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能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擅长于钢琴、手风琴的即兴演凑。晚年担任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家传记》中有其传记。
李林(1920—1992)电影演员。黑龙江巴彦人。1937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李林考入“满映”,1938年开始银幕生涯。抗战胜利以后,他在“中制”管辖下的“东影”工作,1946年在张瑞芳主演的《松花江上》中扮演一个凶狠残暴的日本工头,1948年2月来到北平,不久成为北影演员。 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内蒙人民的胜利》《钢铁战士》《虎穴追踪》《党的女儿》等。
桑夫(1922,10,31-----2004)原名桑锡天,原籍山东寿光,出生于山西临汾。少年时代曾就读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中学。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任总司令部炮兵团宣传队队员,随部队转战于太行山。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延安,即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深造,结业后一直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团(前身为鲁艺实验剧团)工作。其间,1942年曾参加延安新秧歌剧运动,演出过《血泪仇》、《白毛女》等歌剧,并曾深入到延安县,任农村宣传队副队长。1946年调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工团工作。1947年到冀中解放区,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创作组创作员,创作有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并亲任导演,由郭兰英等演出。1948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戏剧队队长,曾参与创作大型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并在演出中饰剧中方哲仁一角。1949年任华北大学文工一团戏剧队队长,曾与蓝光、刘沧浪等合作创作有话剧《思想问题》。同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科长。1950年参加了故事片《民主青年进行曲》的拍摄,饰地下党领导人何迈。此后又拍摄了《儿女亲事》、《新儿女英雄传》、《走向新中国》、《一件提案》、《英雄司机》等影片。1952年调任厂制片处副处长。1954年又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室主任。同年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导演专修班学习,并被选为该校第一任学生会主席。学习期间曾与谢添、于彦夫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游园惊梦》。1956年结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58年与谢添联合导演了故事片《探亲记》,并在片中饰田刚一角。1959年出版了电影评论集《电影演员散论》。同年调西安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导过纪录片《勤工俭学》,导演有故事片《碧空银花》、《巴山红浪》和戏曲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等。1963年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76年与崔嵬联合导演了故事片《山花》。后因病在家休养。生前为中国影协会员、中国剧协会员。  电影作品:  1950:《民主青年进行曲》(北影)饰何迈;《儿女亲事》(北影)饰区长;《新儿女英雄传》(北影)饰李二叔;《走向新中国》(北影)饰丁厂长;《思想问题》(上海人艺,文华)与蓝光、刘沧浪、华生联合编剧。  1954:《一件提案》(北影)饰崔书记;《英雄司机》(东影)饰唐局长。  1956:《游园惊梦》(新影)与谢添、于彦夫联合编剧。  1958:《探亲记》(北影)与谢添联合导演兼饰田副局长。  1959:《勤工俭学》(纪录片,西影)编导。  1960:《碧空银花》(西影)导演。  1961:《巴山红浪》(西影)与黄悌联合编剧兼导演。  1962:《尚小云舞台艺术》(戏曲艺术片,西影)导演。  1976:《山花》(北影)与崔嵬联合导演。
师伟,女,原名孙宗洵,1928年1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祖籍山东。194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大学物理学院生物系。曾参加“祖国剧社”,演出《虎符》等话剧。1948年入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走上演员道路。195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9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2年开始担任导演工作。曾获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奖特别荣誉奖。主要代表作品:话剧《北京人》、《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吕梁英雄传》、《儿女亲事》、《一场风波》、《林海雪原》、《不夜城》、《秘密图纸》等。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中国内地演员、导演。1947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参演剧情电影《桥》。1953年,主演剧情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青春之歌》。1964年,主演剧情电影《大浪淘沙》。1974年,主演剧情电影《火红的年代》。197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万里征途》上映。1980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戴手铐的旅客》。1989年,出演犯罪电影《女贼》。1993年,参演剧情电影《大海风》。1998年,由其出演的剧情电影《昨日的承诺》上映。2003年,在剧情电影《惊涛骇浪》中客串军区司令员。2010年,于洋获得第19届金鸡百花节终身成就奖。2012年,由其出演的爱情电影《蓝调海之恋》上映。2018年,出演都市剧《越活越来劲》。
中国影视、话剧演员。曾名”管叔”,1927年生于山东平邑。1942年在山东参加八路军,任文工团团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三十五军政治部文艺宣传大队任副队长。曾演出歌剧、话剧、京剧近二十部。1949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主演《包氏父子》、《良宵血案》等影片。还参加拍摄《浪迹天涯》、《黄粱梦》、《大饭店小故事》、《武生泰斗》等电视连续剧。著有《电影疯人》、《表演艺术生涯四十五年》等。 ...
方化 (1925年10月17日—1994年11月7日),辽宁大连人。电影演员。1944年进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制作部录音科作勤杂工。1945年始,先后在东北电影公司,东北剧社,大黄河歌剧团,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0年6月,出演的战争电影《铁道卫士》上映。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1年7月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奉天演剧专科学校。1941年在伪满映画协会当演员,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中华联合影业公司担任导演、演员,1945年转到北京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直至1949年接管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影五十年,参演影片一百五十多部,而且专演配角,多为反派,如《吕梁英雄传》中的日本小队长、《龙须沟》中的冯狗子、《林家铺子》中的陆和尚、《小兵张嘎》中的胖伪军、《神秘的大佛》中的管家赖猴、《武林志》中的尤掌柜、《假大侠》中的响破天、《烈火金刚》中的解老转以及电视连续剧《夜深沉》中的张三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张凤翔,1928年生于河北省涉县,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调入北影任演员,参加了《吕梁英雄传》的拍摄。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后于1956年调入长影剧团任演员。先后在《上甘岭》、《虎穴追踪》、《试航》、《青云曲》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58年进上海戏剧学院编导进修班学习,回厂后做导演。1974年调入峨影,先后执导了《三进山城》、《春潮急》、《并非一个人的故事》、《玉色蝴蝶》、《杜鹃啼血》、《天堂之门》等影片。
赵莹,女。科教电影编导。山西灵石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吕梁山剧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实验剧团演员。1942年入延安鲁艺学习。1944年后任延安鲁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员。建国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导,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导、主编。195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编导的科教片有《中国猿人》、《一枝铅笔》、《钟》、《茶叶短穗扦插法》等。
侯健夫(1920年-1962年),又名侯志昂,山东掖县人。父亲当小职员。1933年,侯健夫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去哈尔滨道外同记工厂当学徒,4年之后因反抗老板欺负而失业。后当工人及铁路局雇员。1937年9月,考上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一期学员。1943年底,离开满映到华北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后到中电三厂当演员。1949年2月,继续在北影当演员。1955年底,调长影演员剧团。  侯健夫在满映曾拍《胭脂》等电影,在北影时多饰演小配角,在长影时拍过十几部电影,在《春水长流》、《锡城的故事》中戏份较多。1962年7月,在上班路上遇车祸逝世,享年42岁。
李唐(1928--2008年)原名李念堪,河北深县人。16岁参加八路军,先是在深县抗日宣传队,后调到冀中军区第六分区前线剧社任演员,能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歌剧,又能说快板、跳秧歌等,总之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李唐艺名来历,有一说法:抗战胜利,他患了当时叫“砍头疮”之症,离开部队去天津姐家养病。当时中电三厂招考电影演员(主考官是谢添),姐夫给他起了个好听上口的名字“李唐”。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苏凤记》,和陈方千、路明等人合作拍摄的。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李唐当教员,一边教学,一边演戏。参加拍摄过影片《吕梁英雄传》、《神鬼不灵》、《林家铺子》、《龙须沟》、《红旗谱》、《早春二月》等。期间在中央戏剧学院兼讲语言课程。63年正式调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79年又回到北影厂当演员。参演过《甜蜜的事业》、《骆驼祥子》、《李四光》、《仗义小伙儿》、《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小铃铛续集》、《冒冒风险》、《高楼边》、《红楼梦》、《血案疑踪》、《爱情麻辣烫》等影片。新世纪还在拍片,如《新甜蜜的事业》、《夺子》、《九九艳阳天》、《泥鳅也是鱼》等,一生至少演出30余部影片。还在电视剧《不速之家》、《春回渔乡》、《野天冬草》、《秘方》、《林巧稚》、《将军的世界》中担任导演或主角。另,参演过十多台话剧,演播过广播剧,为十多部外国片担任译制配音,撰有数十篇专业理论文章。
张茜,1974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主持人、珠宝分级鉴定师。1993年获全国青年歌手“英皇金融杯”电视大奖赛上海赛区优秀奖。1995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全国地区歌唱MTV大赛银奖。1996年首次参演电视剧《慈禧西行》,1998年主演古装喜剧《欢喜游龙》。2006年主演电影处女作《犀照》,并入围“香港导演协会奖最佳新人奖”。2011年凭借电视剧《聊斋3之庚娘》获得由上海电影集团和上海东方电影频道颁发的“最受欢迎女演员”奖。2009年1月12日与张卫健结束10年爱情长跑,在菲律宾圣奥古斯汀教堂举行婚礼。
高平,原名高顺先,1917年生于河北丰南。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东北地区的高平,在伪满齐齐哈尔铁路局工务段做杂工和事务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平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4月,高平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同年10月改任齐齐哈尔铁路文工团演员。期间曾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易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代理过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拍摄过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土地》、《怒海轻骑》、《党的女儿》、《古刹钟声》、《患难之交》、《两家人》、《山村会计》等十余部影片。尽管作为配角,高平所饰演的经典反面角色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最早的一批电影演员,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之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高平在1950年被评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2年被评为东影厂级模范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红旗手”。195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高平向组织上隐瞒了他曾经在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并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的历史,经知情人揭发和组织调查核实后,1964年8月25日,高平因隐瞒历史被开除党籍,并受到行政降级的处分。1965年8月12日,高平去世,年仅48岁。
周凋(1908,4---1956,1)辽宁昌图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成年后在沈阳当英语教员。1938年5月考入“满映”第三期演员训练所,还未毕业,就参加拍片。他先后参加拍摄了《蜜月快车》、《田园春光》、《冤魂复仇》、《慈母泪》、《烟鬼》、《黎明曙光》、《情海航程》等影片,大多饰演配角,1940年在《现代日本》中开始饰演主角。此后拍摄了《患难交响曲》、《家》、《王麻子膏药》、《雪夜》、《夜未明》、《黄河》、《豹子头林冲》、《黑脸贼》、《一顺百顺》、《碧血艳影》、《求婚启事》、《燕青与李师师》、《夜袭风》、《一代婚潮》等影片。他戏路较宽,是“满映”重要男演员之一。“满映”垮台后,1946年7月参加了金山领导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制”),拍摄了影片《松花江上》。1948年夏随金山迁往北平,拍摄了《哈尔滨之夜》、《碧血千秋》等影片。北平解放后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了《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龙须沟》、《一贯害人道》、《六号门》、《赵小兰》、《沙家店粮站》、《董存瑞》、《怒海轻骑》等影片。1956年1月因病去世,在“满映”有影响的演员中,他是去世最早的一位。
史宽,男,1922年生,中共党员,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1946年进入北平中电三厂,曾主演《甦凤记》、《花落水流红》等影片。  1955-1977年到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任苏联专家助手,后留校任教,主授电影表演艺术,曾任表演59班、表演61班主任教员、担任过教研组副组长、院务委员、海淀区人民代表。专著论著有《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谈电影演员的语言问题》、《真挚、贴切是演员表演的必经之路》等。  1949年为北影演员期间,在《民主青年进行曲》、《龙须沟》、《青春之歌》等片中饰演主要角色 。翻译的作品有:中外合拍片《五行战士》电影剧本,《演郝思嘉的最佳人选——记英国名演员费雯丽》。(http://www.bfa.edu.cn/yx/2008-10/20/content_21885.htm)
李雨农,1924年1月出生,辽宁省八面城人。1942年考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科。1945年毕业后,曾在四川及北京等地从事演剧活动,演过《风雪夜归人》(饰学生)等剧。1950年入北影厂演员剧团。期间,一度转入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编导过《优选法》、《汽车节油》、《群钻》等多部科教片。还与崔嵬等人担任过大型话剧《冰川春水》指导。北影期间,参拍过30多部影片,主要有《一贯害人道》(铁匠)、《英雄司机》(小赵)、《停战以后》(司机)、《虎穴追踪》(地下党老钱)、《粮食》(康成)、《智取华山》(侦察员朱开富)、《汾水长流》(周和尚)、《寻爱记》(售货员李勇)、《红色背篓》(马经理)、《青春之歌》(教师赵毓青)、《祝福》(小伙子)、《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司药王文明)、《浪涛滚滚》(胡士信)、《柳暗花明》(大队书记李长峰)、《孔雀公主》传旨官、《血,总是热的》(胖经理)、《他们在相爱》王慧父、《四个小伙伴》胖司机、《碧血宝刀》(船头)、《白衣侠女》(高老实)等。除《寻爱记》等少数影片,大多是配角。看片中发现,至少在10余部影片中客串龙套角色。如《北国红豆》中的校长、《红楼梦》中的和尚等。此外,参演过《感情》、《红线记》(祁老炳)、《都市的记忆》(主角李爷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贫协主席李宝堂)及《进贡》(编导)等电视剧。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员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李天佑,又名MC天佑,1994年8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中国内地MC男歌手、影视演员、网络主播。2014年11月,李天佑开始了其网络主播的生涯,并正式成为职业男主播,2014年和2015年获得YY年度盛典最佳男MC。2015年12月,推出个人单曲《未来》。2016年,推出个人单曲《你没那么爱我》;同年,主演爱情喜剧网络电影《奔跑吧!裤衩》;12月23日,获得“第五届搜狐时尚盛典”年度最火主播奖。2017年1月,推出个人单曲《甩你几条银河系》;同年,与麦莎乐队一同为手游《五行天》演唱主题曲《为爱而战》。2018年2月12日,李天佑在直播当中用说唱形式,详细描述吸毒,被《焦点访谈》点名,国家网信办将其纳入黑名单,并实施跨平台封禁。
黄非,北京电影制片厂男演员。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上级从各个部队选拔了思想先进的文艺骨干17人抽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工作,黄非是其中之一。解放后参与演出《吕梁英雄》、《儿女亲事》、《新儿女英雄传》、《青春之歌》、《矿灯》、《侦察兵》(饰酒店的店小二)等影片。离休后曾获中国电影表演协会颁发“特别贡献奖”。2017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
郑保民,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江苏连云港市人,1926年12月生。40年代毕业于日占区开封铁路学院日语系,1943年在连云港做地下工作,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转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由于日语水平较高,多次扮演日本军官等日籍角色。在影片《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三个战友》、《平原游击队》、《粮食》、《青年鲁班》、《知音》、《跳动的火焰》、《你的微笑》、《死去活来》中扮演过主要角色,并在电视剧《面向大海》、《圈套》、《珍泉》中扮演重要角色。业余创作过歌曲及秧歌剧,并爱好绘画。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陈志坚,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陈志坚从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大学。1985年本科毕业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获得杜奈尔奖。2012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10月,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
邸力(1914,4,21---2004,3,2)原名邸俊容,回族,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人。1927年,在绥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求学时,开始了文艺宣传活动。参加演出《少奶奶的扇子》、《一片爱国心》等话剧。在学生群众中起到宣传鼓动作用。1932年在北平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演出了《二房东老太太》、《反刀》等话剧,还自编、自演小话剧《婆媳》,在其中扮演一个受气的儿媳妇。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参与演出话剧《八百壮士》、《游击队的母亲》、《兄弟们拉起手来》等,1938年4月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在鲁艺实验剧团、鲁艺文工团、晋察冀军区120师战斗剧社、张家口华大文工团任演员及宣传干事。在革命根据地的几年中,她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的舞台上。1942年她在延安聆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她响应《讲话》号召,积极参加新秧歌与革命戏剧的演出活动,在歌剧《自毛女》的首演中成功饰演了善良、纯朴的王大婶,随后又参加了歌剧《周子山》、《农村曲》、《大丹河》及话剧《重圆》、《粮食》《带枪的人》、《十九号》等剧的演出,开创了中国革命戏剧的新纪元。她在表演上,一贯要求自己准确的理解分析剧本人物,追求真实,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1949年她任北京文管会文艺组组长,1950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影片《吕梁英雄》、《儿女亲事》、《新儿女英雄传》、《结婚》、《祝福》中扮演角色。曾在1951年7月至1952年7月的一年多时间里,随中国青年文工团任歌剧队副队长参加在东德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出访社会主义八国,演出歌剧《白毛女》,向国际介绍新中国革命戏剧.1955年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此后,她就把毕生精力放在了电影表演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她先后参加与主持过表55干修班、表56班、表59师资班、表60乙班、表62乙班、表78师资班等班的教学,先后任过教员、教研组长、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教学中她严格要求、诲人不倦,注重教师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重视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关心中青年教师在思想与业务上的成长,团结党内外新老教师、倡导教学集体的“贵在人和”的风气,促使表演系形成了同志之间和睦相处,师生之间融洽亲近的系风。在教书育人中她身体力行地做每一件事,她极重视表演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她从在1955年任教到1983年离休,又先后在影片《林家铺子》、《少年彭德怀》、《老乡》、《人鬼情》、《女贼》、《荧屏奇遇》、《天地人心》中担任配角。虽然在影片中扮演的都是份量不重的老人,但在几个人物性格上有鲜明区别,都有一定深度,表演质朴,真实,把人物质塑造的真实可信,深刻有力。还拍摄过《银屏传奇》、《片警》、《喻杰》、《明月几时圆》等电视剧。1986年因在影片《老乡》中扮演王奶奶一角,获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获八一厂最佳女配角奖。1991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1992年荣获北京电影学院“金烛奖”。
莽一萍(1929,5,5---1990,5,14)曾用名露丝、依萍。原籍吉林省吉林市,出生于北平。蒙古族。早年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1941年起先后就读于北平慕贞女子中学和辅仁大学附属中学。1944年随母亲到吉林看望病重的祖父,被当地的邻居推荐到一个业余剧团--兴农剧团当演员。同年入“满映”任演员,演出过《新生》等话剧。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紫丁香》,担任女主角。因“满映”垮台而没有完成。1945年9月加入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同年10月入东北电影公司任演员。1946年7月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在经典影片《松花江上》中饰演母亲,曾为影片《小白龙》配音、配唱。1948年3月随“长制”迁至北平。其间,演出过《万世师表》、《风雪夜归人》、《姜家老店》等话剧。后入上海清华影片公司任演员,在吴永刚导演的影片《飞红巾》中饰女主角,因北平的解放,此片没有完成。1949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虎穴追踪》、《前哨》、《暴风骤雨》、《海上明珠》、《祭红》等影片中饰演角色,以塑造坏女人形象见长。她凶狠的造型,沙哑的嗓音只要在银幕上一出现,就会使观众过目不忘。此外,她还为墨西哥影片《玛利娅》、电视连续剧《诽谤》,日本影片《冰雪之门》中的角色配音。在北影期间,还演出过《妇女代表》、《警告岬》、《文成公主》、《日出》、《第十二夜》、《柜中缘》、《兵临城下》、《主课》、《毕业新歌》等话剧。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新盖的宿舍楼》、《银锁链》等。她以演正面人物开始电影艺术生涯,而又擅演反面角色,并注意从内心刻划人物,挖掘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本质。表演真实、自然,独具特色。
韩焱,1908年9月出生于河北保定。早年从事过小说及诗歌创作,后在保定、开封、北京、上海等地从事演剧活动,曾与黄宗英、孙道临等在北京组成“南北剧社”,演出过《魂归离恨天》、《甜姐儿》等剧,还曾主演过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及《北京人》等。
许蓝,女,生于1922年,江苏省南京人。1950年由北京调入东影演员科任演员,曾在《画中人》、《两家人》、《粮食》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