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视障解说版)演员表

导演:林杉,沙蒙
日期:1956-01-01
热度:5

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一次增加谈判的筹码。  在上甘岭守卫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解放军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顽强抵抗,以此拖延美军时间,粉碎敌人阴谋。连队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 饰)的带领下,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但是解放军硬是坚守了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演(2)
林杉,中国电影剧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并前往晋西北解放区从事戏剧工作。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剧社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小戏。1949年调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创作。50年代,改编小说《吕梁英雄传》为电影。还创作了《刘胡兰》、《丰收》(与孙谦合...
沙蒙(1907年—1964年),原名刘尚文,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市孙各庄乡,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在喜剧电影《都市风光》中饰演店员 。1936年,在剧情电影《十字街头》中饰演东北流亡青年。1938年,担任第五战区青年团艺术组教员。1944年,担任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团长。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赵一曼》。1951年,与张客联合执导剧情电影《上饶集中营》,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53年,执导剧情电影《丰收》,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与林杉联合执导剧情电影《上甘岭》。1962年,与傅杰联合执导剧情电影《汾水长流》。1964年6月26日,沙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演员(5)
高保成,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其表演朴实自然。1938年参加八路军。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演员。1954年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扮演游击队员“老虎”步入影坛。1955年拍摄的《上甘岭》(饰八连长张忠发)为其代表作。  1958年,出演了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渡江探险》等。1961年,调入八一厂,参加演出的影片有《长空比翼》、《汾水长流》、《闪闪的红星》、《回头一笑》、《四渡赤水》、《人生》等。1993年,在谢晋导演的影片《老人与狗》中扮演魏老汉。
刘冠成,1975年7月29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因1996出演宫晓东指导的电视剧《北京夏天》欢子一角正式进入演艺圈。1998年和黄磊共同出演电视剧《人间四月天》。2004年出演王超执导电影《日日夜夜》 中广生一角,凭借此片在2005年获法国南特最佳男演员提名。2005年,于张静初合作出演顾长卫指导的电影《孔雀》果子一角,同年出演电视剧《茶马古道》木什罗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2015年,出演的系列电影《侠僧探案传奇》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以狄八方的形象再次回归大荧幕。2016年1月参演的爱情喜剧电影《我的“狐朋狗友”》上映。
徐林格,祖籍天津,1930年3月20日生于北京。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小提篮叫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但他聪明好学无师自通,自学文化知识、书法和绘画,竟然多才多艺,尤其善长写仿宋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林格参加国民党军队文工团,成为一个文艺兵。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南京军区成立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  徐林格不仅有着英俊的相貌,儒雅的气质、风度,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参加解放军后,在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东海最前线》中的参谋长、《烈火红心》中的韩书记、《一江红旗》中的团长、《我是一个兵》中的指导员、《东进序曲》中的新四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杨根思》中的马标、《红缨歌》的尤独清、《箭杆河边》中的农民老吴头、《最后的窗户》中的堪特、《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八连指导员路华等。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上甘岭》时,徐林格饰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第一次走向银幕。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孟德贵就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徐林格以朴实无华的精湛演技,把指导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党组织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的凝聚力表现得丝丝入扣,又荡气回肠。  1957年,徐林格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柳堡的故事》中饰演男二号主角、新四军某连指导员。他以细腻、准确的表演,把指导员这个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形象鲜活生动。部队战士与驻地女青年恋爱,因对军民关系具有破坏力,一直被部队禁止。现实生活中,恋爱当事人常常因难断情丝或处理不好而受到处分,甚至被处理退伍。而指导员对李进与二妹子恋情的处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人情味。他不仅及时挽救了李进,也帮助李进在汲取教训后快速成长起来,并在胜利后帮助李进与二妹子重逢。在如诗如画的含蓄、曲折的爱情故事背后,彰示的是人民军队纪律的严明和政工干部的人格魅力。  1964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搬上银幕,徐林格在影片中饰演男一号、驻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八连指导员路华。徐林格再次以细腻、自然的表演,精准生动地塑造了指导员路华的人物形象。路华在处理童阿男负气开小差、三排长陈喜在糖衣炮弹攻击下步入歧途等问题上的敏锐、政策观念、工作艺术和人格魅力,都令人折服,受人爱戴。《霓虹灯下的哨兵》讲述的故事,对从战争中走进和平时期的部队具有共性意义。因此,《霓虹灯下的哨兵》大获成功,尤其倍受部队官兵欢迎,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映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片中,徐林格主演的《柳堡的故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影片,都是经典、巅峰之作,至今无可与之比肩或超越者。  徐林格与他塑造的人物一样,为人谦和,品行端正,很有人缘。但在“文革”中同样未能免遭厄运。因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和亲属的“历史问题”,他被隔离审查,下放到安徽大蜀山农场劳动。不久又被迫转业到杭州味精厂当工人。1974年,徐林格奉命回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工作,并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走访地下城》中饰演人防办主任。1975年,他受邀在外拍摄影片时,因肝癌抢救无效去世。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人物关系有错误6400433已反馈有错误5175668已反馈纠错关闭纠错中文名张良
李树楷(1922~1997)男,河北阜平人。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队(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副社长,1945年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北进剧社副社长,1946年任冀晋剧社副社长,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3年任华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1955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抗敌话剧团副团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工作总团副团长,1963年至1966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78年任沈阳军区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带《彭大将军》剧组进京演出,受到军内外好评。1966年前担任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1978年任辽宁省剧协副主席,1985年任辽宁省剧协顾问。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独幕话剧3部、歌剧1部、多幕剧2部,有《茂林事变》、《模范夫妇》、《荣军旗帜张树仪》。导演了《张大嫂巧计救干部》、《白毛女》,主演《李殿冰》,其中《张大嫂巧计救干部》在晋察冀多个剧团上演,成为各团政治攻势主要剧目之一,1943年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及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优秀作品创作奖。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与刘佳合作导演话剧《战斗里成长》,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导演一等奖。1957年在电影《上甘岭》中饰演师长。1959年与白刃、洛丁共著话剧《兵临城下》,在全国多个剧团(院)上演,并改编成电影《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