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中的雄鹰演员表

导演:王逸
日期:1957-01-01
热度:5

长征时几个掉队的红军战士在藏族地区撒下革命的种子,发动藏族人民与马步芳部下屯垦军作斗争的故事。

导演(1)
演员(14)
1952年,郭振清进入影坛。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六号门》,在这部影片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受压迫、有觉悟的搬运工胡二的形象,使他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从此,他在创作上,如大河直泻,一发而不可止。他先后在《英雄司机》《平原游击队》《暴风雨中的雄鹰》《花好月圆》《换了人间》《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万木春》《独立大队》《英雄儿女》《严峻的历程》《济南战役》《艳阳天》《排球之花》等影片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重要角色。 ...
演艺生涯:  安震江是一位以饰演反面人物见长的电影演员。1928年10月生于北京昌平县沙河镇上东廓村的一个家庭。六岁时,他离开乡村来到北京。那时,这些家庭都望子成龙,安震江家当然也不例外。在他不满八岁时,便被家里送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私塾学堂读书。1942年,安震江毕业于北平私立德新小学。随后,他在北平市立九中、北平汇文中学、北平私立辅仁大学附中度过中学时代。  安震江天性活泼,自小爱说好动,在读小学时便接触到电影和话剧,井对...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1923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编剧,后入纽约摄影学校学习。1926年回国。1927年,在长城画片公司和民新影片公司编导影片《风流剑客》和《渔叉怪侠》。1930年入联华影片公司,开始其创作的高峰期,先后拍摄《孤独春梦》,《野草闲花》,《天明》,《大路》等著名影片。此时的孙瑜是中国最早使用升降机的导演。此外孙瑜还导演了很多抗战题材的影片,如《长空万里》等。1948年,孙瑜加入昆仑影业公司,编导著名影片《武训传》,并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作品有:《乘风破浪》,《鲁班的传说》。
林汝为,女,著名影视导演,北影表演系50届毕业。曾主演影片《赵小兰》、《她爱上故乡》;导演成名作:电视剧《四世同堂》、《便衣警察》中任编剧和总导演,《四世同堂》获得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同时获得第六届电视飞天奖特别奖;《便衣警察》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杨培松,生于1931年。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53年从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毕业调入北影剧团任演员。1955年调来长影演员剧团任演员,1988年后调译制片任演员。  杨培松曾在《暴风中的雄鹰》、《在被告后面》、《死亡内幕》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并在剧团多台话剧中任导演和主要演员,为《难兄难弟》、《黑林城堡》等多部中外影片配音。
孙羽,原名孙洪纺。中国演员,导演,1934年生于吉林省抉余县。孙羽1948年进入东北文工团一团,在前方战地参加演出了《血泪仇》、《杨勇立功》等歌剧,开始其演员生涯。年底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50年,十六岁的孙羽在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的故事片《钢铁战士》中扮演了在敌人面前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小战士刘海泉的形象,崭露头角,广受好评。1951年至1953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学习,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先后参演了《翠岗红旗》、《芦笙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我们这一代人》等多部影片,虽然他扮演的大都是配角,但有些人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青年农民二狗的质朴、风趣、诙谐的形象,被他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1961至1975年间,他改行做副导演,1975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金光大道(中)》、《丫丫》、《花开花落(1980)》、《绿色钱包》等影片。孙羽导演的影片在选材上都注重贴近人民生活,电影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绿色钱包》细节的撷取,生活场景的重现,人物性格的转化方面颇具匠心,1982年执导了《人到中年》,将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崇高精神表现得入木三分。影片获得了多方肯定。1986年孙羽调任珠影厂导演。
孙敖(1932年-2002年),生于北京。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级配音、演员。1951年到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6年调到长影厂当演员。为400多部外国片、200多部国产片配音。其中《永恒的爱情》《蝴蝶梦》《两个人的车站》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吴必克(1928年—2007年12月28日)吉林榆树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5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芦笙恋歌》、《云雾山中》、《金光大道》等影片。为多部译制片配音。1958年任长影第三创作组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77年任制片主任。2007年12月28日上午因车祸身亡。
刘宝德,1921年出生,山西襄陵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二纵队”特务连工作员,至1940年,先后任23团政治部宣教队(后并入工卫剧社)干事、队长。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带枪的人》、《悭吝人》等话剧,歌剧《白毛女》、《王秀鸾》,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编写歌剧《刘二起家》等。1941年1月入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艺术学校(原鲁艺部队艺术干训班),学习一年,参演过《反法西斯大活报》(饰墨索里尼)、《皖南事变》等剧。期满,回吕梁前线。抗战后期至解放初,先后任吕梁军区政治部宣教干事、宣传队长,“黄河剧团”指导员、高级步校文工团团长、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5年10月转业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导演业务。期间,参演过《暴风中的雄鹰》(饰藏民加木错)、《地下尖兵》(饰赵永祥,此角色镜头虽不多,但我印象较深,演地下党,跟叛徒“吴必克”接头时被捕)等影片,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古刹钟声》。1958年调西影厂任导演。调任期间,还参演过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曾饰公社赵书记,后张辉代之)。调西影后,曾独立执导影片《野菊花》(就是后来的《天山的红花》,后上层决定北影与西影联拍,他与崔嵬、陈怀皑联导)。其他导演影片有《军歌嘹亮》(舞台艺术片)、《永恒的友谊》(编导)、《铁路战歌》(舞台艺术片)、《卷席筒》(曲剧,舞台艺术片)、《奥金玛》(与张其昌合导)等。另,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归宿》。1988年1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