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员表

导演:葛鑫,王苹
日期:1964-01-01
热度:5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之后,随即接受了警卫上海南京路的光荣任务。三排长陈喜在进驻南京路后,放松了警惕,受到资产阶级“香风”的熏染,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扔掉了有补丁的布袜,还说班长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妻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男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连长批评他“不配穿这套军装”,他一赌气,留下一张字条,扬长而去。班长赵大大怎么也看不惯这大上海,闹着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正在酝酿一场破坏行动。就在童阿男离开连队,准备和他过去的同学林媛媛去南京投考军政大学时,她的姐姐童阿香却遭到特务分子的谋害。幸亏路华、鲁大成及时搭救,逮捕了特务阿七,阿香才转危为安。通过这件事,战士们认识到南京路上绝非“太平无事”。指导员路华因势利导,请来老工人周德贵和童阿男的母亲,讲述了他们解放前的苦难遭遇及斗争经历,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斗志。童阿男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决心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陈喜也在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下,认识到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毒害,尤其看到妻子春妮写给指导员的信,更是悔恨不已。他要求组织上给他处分,决心痛改前非。半年以后,特务老K和曲曼丽不甘心失败,继续策划破坏活动。在上海人民举行春节联欢的时候,他们利用林媛媛的表哥、一贯不问政治的罗克文,将装有定时炸弹的鲜花带入庆祝会场。关键时刻,童阿男抢过罗克文手中的鲜花,避免了一场爆炸事件。特务老K、曲曼丽也落入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经过南京路上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八连的战士们经受了锻炼。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陈喜、赵大大、童阿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赴朝作战的志愿军行列中。

导演(2)
葛鑫 (1917—2000)江苏阜宁人,导演。1935年在北平参加中国旅行剧团,演出《雷雨》、《原野》等剧。1938年,在香港参加中华艺术剧团,并在影片《孤岛天堂》中扮演角色。1939年,在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刺秦王》、民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孔夫子》中饰演角色,并在辣斐剧团主演话剧《理想夫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在一师一旅服务团任戏剧主任。1943年,任“旅行自修大学实验剧团”团长,创作独幕剧《父与子》。1945年任苏浙军区四纵队文工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一纵队文工团副团、二十军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天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先后导演影片《两个小伙伴》、《沙漠追匪记》(与冯喆联合编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与王苹合作)、《鼓乡春晓》(与庄红胜合作)等。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两个小伙伴》(1956)  《沙漠追匪记》(1959,与冯喆联合编剧)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与王苹合作)  《鼓乡春晓》(1983,与庄红胜合作)  (http://www.sfs-cn.com/node3/node607/node608/u1a1370471.html)
王苹(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193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无限生涯》。1947年,参演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53年,执导军教纪录片《河川进攻》。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6年,执导舞台艺术片《青春红似火》。1976年,与黄宝善联合执导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1968年,担任武侠电影《笑面侠》的助理导演。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我们是八路军》。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0年12月28日,王苹病逝,享年74岁。
演员(18)
徐林格,祖籍天津,1930年3月20日生于北京。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小提篮叫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但他聪明好学无师自通,自学文化知识、书法和绘画,竟然多才多艺,尤其善长写仿宋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林格参加国民党军队文工团,成为一个文艺兵。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南京军区成立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  徐林格不仅有着英俊的相貌,儒雅的气质、风度,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参加解放军后,在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东海最前线》中的参谋长、《烈火红心》中的韩书记、《一江红旗》中的团长、《我是一个兵》中的指导员、《东进序曲》中的新四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杨根思》中的马标、《红缨歌》的尤独清、《箭杆河边》中的农民老吴头、《最后的窗户》中的堪特、《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八连指导员路华等。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上甘岭》时,徐林格饰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第一次走向银幕。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孟德贵就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徐林格以朴实无华的精湛演技,把指导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党组织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的凝聚力表现得丝丝入扣,又荡气回肠。  1957年,徐林格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柳堡的故事》中饰演男二号主角、新四军某连指导员。他以细腻、准确的表演,把指导员这个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形象鲜活生动。部队战士与驻地女青年恋爱,因对军民关系具有破坏力,一直被部队禁止。现实生活中,恋爱当事人常常因难断情丝或处理不好而受到处分,甚至被处理退伍。而指导员对李进与二妹子恋情的处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人情味。他不仅及时挽救了李进,也帮助李进在汲取教训后快速成长起来,并在胜利后帮助李进与二妹子重逢。在如诗如画的含蓄、曲折的爱情故事背后,彰示的是人民军队纪律的严明和政工干部的人格魅力。  1964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搬上银幕,徐林格在影片中饰演男一号、驻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八连指导员路华。徐林格再次以细腻、自然的表演,精准生动地塑造了指导员路华的人物形象。路华在处理童阿男负气开小差、三排长陈喜在糖衣炮弹攻击下步入歧途等问题上的敏锐、政策观念、工作艺术和人格魅力,都令人折服,受人爱戴。《霓虹灯下的哨兵》讲述的故事,对从战争中走进和平时期的部队具有共性意义。因此,《霓虹灯下的哨兵》大获成功,尤其倍受部队官兵欢迎,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映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片中,徐林格主演的《柳堡的故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影片,都是经典、巅峰之作,至今无可与之比肩或超越者。  徐林格与他塑造的人物一样,为人谦和,品行端正,很有人缘。但在“文革”中同样未能免遭厄运。因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和亲属的“历史问题”,他被隔离审查,下放到安徽大蜀山农场劳动。不久又被迫转业到杭州味精厂当工人。1974年,徐林格奉命回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工作,并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走访地下城》中饰演人防办主任。1975年,他受邀在外拍摄影片时,因肝癌抢救无效去世。
袁岳,1932年出生,上海人,职工家庭。小时爱看电影。读初中时,演出过《大地之爱》、《夜店》等话剧。1947年考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上海解放第三天,袁岳就参军到了苏南军区文工团,不久随部队到了福建前线,在一个连队当了几年文化教员,参加过剿匪、土改和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立过二等功。1955年调到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出过《喜相逢》、《战斗里成长》、《布谷鸟又叫了》、《红旗歌》、《烈火红心》等剧目。尤以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塑造的班长赵大大最为著名。  1963年11月,剧团在中南海为毛主席专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指着袁岳介绍:这个是演赵大大的。毛主席引用戏中的台词风趣地说:“噢,黑不溜秋的,靠边站!这个兵演得像、演得好!”64年拍摄成电影时,他仍演这个角色。当时《霓虹灯下的哨兵》和《舞台姐妹》剧组同时拍戏,越剧名角曹银娣(舞台姐妹中演邢月红那个演员)爱上了这位“赵大大”,遗憾的是,俩人未能天长地久。  文革后调入上影厂,相继出演了影片《江水滔滔》中老工人、《青春》中司令员、《苦恼人的笑》中四人帮体系的市委书记、《燕归来》中党总支书记、《好事多磨》中海军副司令员、《子夜》中纱厂老板、《阿Q正传》中军警把总等角色。
廖有梁(1937—1999)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在歌剧《王秀意》中饰演王秀意之子。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二十军文工团团员。随部队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部队回国后,二十军文工团解散,廖有梁被调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参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文革期间,被调到上海邮电局运输处当业务员。后来先后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参加过话剧《傻子进行曲》、《OK,股票》、《入城》等的演出。主演过影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都市里的村庄》、《在被告后面》等。1999年因肝癌病逝。
陶玉玲,中国影视女演员。生于江苏镇江。先后参加《二泉映月》、《归宿》等影片的拍摄。因在电影《任长霞》中扮演任长霞的母亲获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因电视剧《张培英》的表演创作获全军第五届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奖。多次获各种奖励,并于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获表演艺术成就奖杯。于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称号、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刘鸿声(1931-3-10----)山东牟平(今烟台市牟平区)人。1947年参加革命,在烟台独立团当战士。1948年调至胶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当演员。1951年调入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任演员,1955年调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先后演出过《杨根思》(1956,饰新四军战士)、《布谷鸟又叫了》(1957,饰白天水)、《同甘共苦》(1957,饰孟莳荆)、《烈火红心》(1958,饰许国清)、《一个红旗》(1958,饰高班长)、《八一风暴》1961,饰杜震山)、《霓虹灯下的哨兵》(1962,饰洪满堂)、《第二个春天》(1962,饰冯涛)、《0号水兵》(1965,饰政委)、《光辉的榜样》(1966,饰焦裕禄)、《城中城》(1973,饰梁大鹏)、《海海大战》(1977,饰纵队司令员常剑峰)、《朋友》(1979,饰史寿年)、《宋指导员的日记》(1982,饰王铁山)、《春风巷的邻居们》(1984,饰老工人周阿根)等话剧。还拍摄过《烈火红心》(1958,长影,未完成,饰许国清)、《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海燕,饰杨光沛)、《枯木逢春》(1961,海燕,饰罗舜德)、《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天马,饰洪满堂)、《小路》(1981,南京厂,饰张主任)、《拦灵车的人》(1986,上影,饰刘书记)等影片。他在话剧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情诚恳、艰苦朴素、老成持重而又幽默风趣的老炊事员洪满堂的形象,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宫子丕(1919~1969)中国话剧演员。山东省乳山市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
李恩琪,女,1917年1月17日出生,原名李锐,山东青岛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话剧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2013年2月24日凌晨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之路,与白杨、舒秀文、张瑞芳等老艺术家一同受到观众们的喜爱,特别是在话剧及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的林乃娴,《东进序曲》中扮演的九姨太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离休后在成都居住至今。
于飞(1922,2,4—-1998,2,2)原名俞其昌,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天津。194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曾先后任上海艺光剧团、联谊剧团、苦干剧团演员。演出过《福尔摩斯》、《文天祥》、《日出》、《原野》、《蜕变》等话剧。1951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培养学馆助教。同年在文华影片公司拍摄影片《光辉灿烂》,饰演金神父,从此开始电影艺术生涯。1952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斩断魔爪》、《天罗地网》、《地下航线》、《红色娘子军》、《燎原》、《红日》、《东港谍影》、《斗鲨》、《傲蕾·一兰》、《蓝色档案》等影片中,轮番以外国主教、神甫、特务、敌军官的面目出现,用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的演技刻画了一系列“人各有貌”的坏蛋,成了饮誉影坛的“最坏的坏人”之一。他在上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过《新局长到来之前》、《南海长城》等话剧。还曾拍摄过《上海屋檐下》、《传奇夫人》等电视剧。1979年根据美国卡森·柯霍原著《彩色和黑白电影、电视的化装技艺》一书翻译出版《化装技术》。他是上影厂里著名的反派演员,与陈述、程之、董霖并称“上影四大坏蛋”。他多才多艺,相声、京剧样样精通。(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qvwy.html)
韩涛(1916—-1968,11,14)原名韩锦章,四川成都人。中学期间,就喜爱京剧,曾是成都“阳春社”的知名票友。中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回到成都,他和吴雪、戴碧湘等人组织成立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参加演出过《雷雨》(饰鲁大海、周朴园)、《前夜》(饰白次山)、《塞上风云》(饰郎桑)、《渡黄河》、《飞将军》、《民族万岁》、《九·一八血泪》、《群魔乱舞》、《芦沟晓月》、《铁蹄下的歌女》等话剧及京剧《四郎探母》。1939年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0年参加拍摄了影片《塞上风云》,并在中国万岁剧团演出过《国贼汪精卫》、《雾重庆》、《大雷雨》、《两面人》、《蜕变》等话剧。1946年在上海“中电”二厂拍摄了影片《忠义之家》。同年到北平,任“中电”三厂演员。先后拍摄过《圣城记》、《白山黑水血溅红》、《追》、《郎才女貌》、《甦凤记》等影片。1948年入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任演员。拍摄过《欢天喜地》、《哑妻》、《几番风雨》、《望穿秋水》等影片。上海解放初期,参加过话剧《怒吼的中国》的演出。1950年到北京,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演出过话剧《钦差大臣》。1954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宋景诗》、《李时珍》、《家》、《不夜城》、《羊城暗哨》、《老兵新传》、《聂耳》、《林家铺子》、《桃花扇》等影片。还在上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过《两兄弟》(饰丁有财)、《南海长城》(饰何从)、《家》(饰高克明)等话剧。曾为《奇婚记》、《水堤》、《战斗的乡村》、《伊万雷帝》、《华沙首次演出》等译制片配音。提起他,大多数影迷会觉得陌生。名字陌生,形象应该不至于太陌生。我说两个,一个是《李时珍》里的包乡绅,一个是《羊城暗哨》里的陈医生。想起来了吧,哪部戏里,他都是攒眉苦脸的样子,很少见他开心的笑上一次。论演技,那是一点都不含糊,可以称作“硬里子”了。在《羊城暗哨》中饰演的陈医生,准确而又细致地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陈医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富有层次,令人信服。这一人物的设置与准确处理,有助于丰富这部惊险片的文化内涵。1964年在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中扮演一位法官。龙套角色,演员表上名都没有。《舞台姐妹》后,他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这样一位优秀表演艺术家,文革中遭受迫害,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