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演员表

导演:王炎
日期:1959-12-27
热度:4

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某次战役中,为牵制敌人,配合野战军作战,一支民兵小队浴血苦战了一天一夜,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小队长高山,其父区委书记和战士们均壮烈牺牲。为杀敌报仇,高山女扮男装,参加了解放军,并被任命为某连青年英雄排副排长。排长雷振林看不起瘦小单薄的高山,认为他缺乏战斗经验,无法胜任工作。高山不顾其冷漠,认真执行每项任务:抓好全排的军风纪,关心战士们的生活,搞好军民关系,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战士们的敬佩,也使雷振林逐步改变了看法。在一次战斗中,雷振林带队插入敌人营部,打了胜仗。他很欣赏自己猛打猛冲的战斗作风,高山却指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雷振林为此很不高兴。不久,在袭击敌人的突击战中,雷振林违反纪律,独自深入敌营,不料被围困在碾房里。高山冒着生命危险,突入重围救他脱险,自己却身负重伤。高山在医院治疗时向团长诉说了自己女扮男装的原因,得到领导谅解。雷振林在战斗总结会上认识了错误,并代表全连去医院慰问高山。当他得知高山竟是个女同志时,深受感动,也深感内疚。高山伤愈出院后留在地方工作,雷振林将随部队奔赴新的战场。他将心爱的指挥刀送给高山留念,革命的情谊把两人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

导演(1)
王炎(1923年5月5日—2003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1948年,在剧情电影 《光芒万丈》 中饰演厂长。1951年,担任剧情电影《胜利重逢》 的助理导演。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寻爱记》。1959年,执导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4年,执导剧情电影《独立大队》。1972年,执导剧情电影《奇袭白虎团》。1979年,执导剧情电影《从奴隶到将军》。1981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上映。1987年,凭借剧情电影《女人国的污染报告》入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与王星军联合执导剧情电影《阿曼尼萨罕》,该片获得中国电影政府奖特别荣誉奖、第1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评委特别奖。2003年,王炎病逝于北京。2006年,由其创作的自传 《一个导演的自述:王炎自传》出版。
演员(9)
王苏娅,中国电影女演员,原籍河北蓟县,1938年生于北京,满族。1949年参军,在文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肆业。她出演的角色以强悍、泼辣著称。如《五朵金花》中的炼钢厂金花、《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海霞》中的阿洪嫂等。1949年参军时她刚满10岁,在部队文 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王苏娅的表演很真实且符合人物个性。在她拍摄《五朵金花》时,著名导演王炎又把这个“面庞长得...
庞学勤(1929年5月4日—20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6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边寨烽火》。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2年,庞学勤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1971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花园街五号》。1991年,主演剧情电影《追赶太阳的人们》。2014年,庞学勤获得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10月12日上午,庞学勤在珠海逝世,享年86岁。
林农(1919—2002)四川省南充县人,中国导演。其导演的《甲午风云》、《西安事变》等影片深入人心。  林农(原名粟多泽),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38年9月奔赴革命圣地延 安参加革命。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戏剧。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在鲁迅艺术学校文工团当演员,曾参加《钦差大臣》、《日出》及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奔赴解放区东北文工团,后来调到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 林农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在《卫国保家》、《上饶集中营》、《丰收》中任副导演。先后拍摄了《小姑贤》、《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党的女儿》、《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艳阳天》、《金光大道》、《闯王旗》、《大渡河》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林农的导演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刻画人物精细,并善于发掘演员。李默然、王晓棠、达奇等著名演员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银幕。  除导演作外,林农还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西安事变》等。
马世达(1930----1991)安徽芜湖人。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改为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1955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国庆十点钟》、《三年早知道》、《工地青年》、《战火中的青春》、《云雾山中》、《换了人间》、《神秧手》、《烽火列车》、《冬梅》、《炉火正红》、《南海的早晨》、《车轮滚滚》等影片。在银幕上一直担当配角,塑造的多为工农兵的正面人物形象,表演朴素、真实、生动、自然。1976年后从事导演工作。先后执导了《希望这不是真的》、《爱珠》、《八卦莲花掌》等影片。  电影作品:  1955:《平原游击队》(长影)饰游击队员孙长清。  1956:《马》(长影)饰农民大个子;《国庆十点钟》(长影)饰司机胡进。  1958:《新的一课》(长影)饰工人大李;《三年早知道》(长影)饰农民大龙;《工地青年》(长影)饰工人金丕烈。  1959:《战火中的青春》(长影)饰一班长;《云雾山中》(长影)饰解放军团长;《换了人间》(长影)饰矿工何正纲。  1960:《烽火列车》(长影)饰人民军师长;《太阳刚刚出山》(长影)饰黄经理;《神秧手》(长影)饰田支书。  1961:《冬梅》(长影)饰陈排长。  1962:《炉火正红》(长影)饰工人陈玉良;《七天七夜》(长影)客串敌军官。  1964:《南海的早晨》(长影)饰张参谋长。  1975:《车轮滚滚》(长影)饰解放军团长。  1977:《延河战火》(长影)副导演。  1978:《女交通员》(长影)副导演。  1979:《保密局的枪声》(长影)副导演兼饰地下工作者。  1980:《情天恨海》(长影)副导演。  1983:《希望这不是真的》(长影,黑龙江公安厅)导演。  1985:《爱珠》(长影)导演。  1987:《八卦莲花掌》(长影)与刘中明联合导演。
张辉,1932年生,电影导演、演员。河北乐亭人。1945年入乐亭县抗日中学。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宣传队员、文工团演员。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戏剧队演员。1952年就读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表演专业。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历任演员、副导演、导演。曾在《董存瑞》、《战火中的青春》、《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中饰演角色。执导的故事片有《元帅与士兵》、《不该发生的故事》、《狼犬历险记》等。其中《不该发生的故事》于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3年优秀故事片二等奖。
任伟民(1929--1993年)原名任虎城,河北景县人,从影前是学徒工,53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影坛上耕耘40余年,扮演配角闻名。 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鬼子、汉奸、军阀、党棍、地痞,他都演过。处女作是《一场风波》中的杨根生。一生大约拍过近60部影片 ,其中象《寻爱记》中的小青年、《列兵邓志高》中的战士、《战火中青春》中的胖战士、《 我们村里年轻人》中的会计,《 甲午风云》中的清军炮手、《平原游击队 》 ( 重拍片 ) 中的敌翻译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孙笑非(1925--1991年)原名孙克忠,黑龙江肇东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任演员。四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龙套角色,不少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张巨光(1929—1968)电影演员,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1929年夏历五月初五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1950年后历任东影演员、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等。  张巨光的父亲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  张巨光为艺刻苦,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塑造的一些身分、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银幕艺术形象,个性鲜明,颇具光彩。生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会员、吉林影协会员、吉林剧协会员。
王春英,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1949年毕业后留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的摄制,在其中饰演只有几个镜头和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儿吧,我们都学会了!”台词的电炉工乙。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黑龙江迁往吉林,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王春英继续当演员。曾在《船厂追踪》、《三年早知道》、《英雄司机》、《复试》、《康庄大道》、《寻爱记》、《马兰花开》、《特快列车》、《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前哨》、《徐秋影案件》、《悬崖》、《党的女儿》、《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艳阳天》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配角。其中《三年早知道》中的青年农民虎子,《康庄大道》中的青年突击队长小炮,《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边防军侦察员卡拉,《党的女儿》中的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小程,《五朵金花》中的炼钢技师小杨,是他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文革”中他遭受冲击,并受到不公正待遇。1990年代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日渐衰落,王春英到北京开了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靠经营工艺品谋生。2005年2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