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进军之大战宁沪杭

导演:韦廉 石伟 小江
地区:大陆 

1949年4月,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尚被国民党当局控制的广大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矛头所指首先对准了国民党重兵盘踞的京(指南京)沪杭地区。1949年4月20日,我百万雄兵分中、东、西三个集团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千里长江防线在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继而攻克南京,切断浙赣线,占领杭州,直逼上海。为保护上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区建筑,解放军经过周密部署并作出很大牺牲后,终于5月27日解放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倒序 在线播放
当前资源由优酷提供--在线播放,无需安装播放器
1980
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重叠山川中。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红军进入冕宁县城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反动政权拘押的群众,使这片彝族聚居地区,成为红军走向胜利的通衢。先遣团迅速夺取了安顺场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奋勇,直扑对岸守敌。老谋深算的蒋介石也迅速调整了部署,调集部队左右夹击安顺场,妄图半渡而击,将渡河的红军分割围歼,扬言要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主席等首长及时变通部署,将计就计,一面继续造成在安顺场涉渡的假象,一面另辟泸定桥为强渡点。之后,又以刘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状,迷乱了川军,调开了固守泸定的川军二0八旅。蒋介石察觉了真相后,恼羞成怒,走马换将,令新任川军司令何湘辉火速调二0八旅回援泸定。这时,我左路部队已占领桥头,攀着十三根凌空摇荡的铁索向左岸突击。当蒋介石打电话训示右岸守敌时,接电话的已是红军战士小张……毛主席安步走下泸定桥头,对身边的战友们说:"梦想我们当石达开第二的那个人作何感想呢 ?
1988
巍巍昆仑
1947年3月,国民党对我"全面进攻"失败后,又对我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人首先攻占的目标。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决定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在外线与敌人周旋。中央书记处暂时分成两部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到黄河迤东。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代号为"昆仑纵队",任弼时任司令。"昆仑纵队"在十分艰险的境遇中与敌人周旋,同时与全国各战场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胡宗南进占延安后,其主力即被我军牵向黄河边。夺取蟠龙的战斗打响后,彭德怀亲临指挥,王震身先士卒,战士们奋勇杀敌,全歼蟠龙守敌,生擒旅长李昆岗,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此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国统区学生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山东战场歼敌时机已成熟,命陈毅、粟裕向敌人发起进攻。陈、粟大军果断地将敌人74师包围并歼灭于孟良崮,击毙了骄横的张灵甫。陈毅打电报向党中央报捷。74师被歼,蒋介石痛心疾首,学生又包围了美国大使馆,蒋介石怒不可遏,命令立即镇压。我党中央及时抓住这一时机,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独裁政权的真面目。遵照蒋介石的命令,胡宗南一直在寻找我党中央的踪迹,借助美国的无线电测向仪,测出了我中央所在地,并派部队连夜向驻地扑来。毛泽东神机妙算,率我军迅速转移,敌人扑了空。随着战局的变化,党中央在陕北召开了重要的小河会议,重新高速了兵力,提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黄河战略。担任追击我总部任务的刘戡部队一直被"昆仑纵队"牵着鼻子走。为给彭德怀制造战机,毛泽东要人在绥德大桥上立下了"毛泽东由此向东"的木牌,继续牵制敌人。彭德怀抓住战机,在沙家店消灭了胡宗南第36师。刘戡觉察上当,失败已无可挽回。我西北野战军开始反击。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其他战场也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昆仑纵队"的历史使命也告一段落。我军节节胜利,国民党不断溃败,使蒋介石十分不安。雪后的五台山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登山眺望,感慨万千。毛泽东庄严地宣告:再有两年,也许用不了两年,我们就可以饮马长江,直捣南京,和蒋介石进行最后的决战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为期不远了。
1977
遥远的桥
这是一场非常值得后人深思的战例。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至7月25日,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率先冲出诺曼底地区,开始了法兰西平原上对德军的大追击,盟军上下逐渐弥漫乐观的情绪。作为进攻的两支铁拳——蒙哥马利和巴顿都想成为最早进入柏林的人,而盟军有限的补给能力无法保障两支大军同时发动进攻,进攻只能在一个方向进行。最后蒙哥马利的的北线进军方案被艾森豪威尔接受。蒙哥马利希望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企图绕过传闻中德军严密布防的“西部壁垒”,而在荷兰方向展开一轮新的攻势,代号为“市场--花园”。 计划采用空降“蛙跳”战术,以美军第82、101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及波兰伞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战役纵深上的埃因霍温、奈梅根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像交“接力棒”一样,护送地面推进兵团,直捣德国腹地——鲁尔区。1944年9月17日13时30分,战役开始,盟军动用了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同时在三处地区空降。但是战役进行得很不顺利。在经过残酷战斗后,101师和82师伤亡了3542人,才与地面部队会师。而远在最前方的英国第1空降师久等援军不到,在伤亡3716人后,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围成功。盟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但只“完成了90%的目标”(蒙哥马利语)。战后,一位战地指挥官感叹:“那座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这是20世纪70年代摄制规模最大的战争片,在大导演理查德u0026#8226;阿顿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诸如詹姆斯·卡恩、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罗伯特·雷德福、安东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为戏份分配的关系,使情节进展有如片段的组合,缺乏一气呵成的气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长。不过即便如此,凭借极其出色的摄影和明星们的倾力出演,部分场面仍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欧战尾声的1944年,盟军为了打开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捣纳粹首都提前结束战争,于是采取大规模的空降行动降落荷兰。为了夺取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铁路大桥,与占有绝对优势的德军浴血奋战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虽然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盟军仍遭失败。
1973
龙争虎斗 73 香港版
少林出了两名高徒韩李二人,韩早叛师门,买下一座孤岛以王者自封,并收买一帮打手秘密进行毒品生产。岛上的人一律不准携带武器,而且不准外人出入,除了三年一度的世界比武大会。受师傅的委托,李在警方安排下参加该次比武大会。以选手身份潜入了韩盘踞的孤岛。当晚的欢迎会之后,李深入该岛的地下室暗中调查,并打伤几名守卫。第二天,李出场迎战韩的得力助手敖家达,敖家达更是杀害李亲人的凶手。李一上场就表现了其超乎常人的出拳速度,三度在极短的速度将敖击倒在地。敖家达恼羞成怒,自知不是对手就企图暗算李,李丝毫不给予他机会。再几记重踢之后忍无可忍的李使出绝招将敖打死在擂台上。比武结束后,韩把美籍选手威廉士带到其书房,原来他怀疑昨晚潜入地下室的是所为威廉士,并残忍地杀害了他。韩还看中了为美籍高手卢柏,带他到地下室威逼其加入。当晚,李再次深入地下室,向警方发电报求援,不料惊动了警报。李将赶来的打手打得落花流水。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共使用了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截棍三种武器,皆使得出神入化。充分展示他对各种武器熟悉和精通。李最终被在地下室的机关所困,被押上擂台。韩企图要卢柏杀害李,但遭到严词拒绝。韩派出的大力士却被卢柏击败。恼羞成怒的韩倾巢而出,叫所有的打手一起抓住李、卢两人。这时,被韩关在地下的岛民得到内应的帮助逃出牢狱,与韩的手下展开大规模的搏斗!李追韩至一间秘室内,秘室的墙壁全是玻璃,令李不禁迷失方向,差点被韩暗算。困惑之际,李想起师傅的教导:“打败幻影,就是打败敌人的真身”。李愤怒地击碎了室里的玻璃,一记强有力的侧踢将无出可逃的韩击倒,清理了少林门户。
1973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家鲍瓦西里耶夫于60年代发表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银幕,并由他和小说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共同编剧。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故事情节是: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影片要表达的思想是:战争本来不该是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可诅咒的法西斯逼着一些柔嫩的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略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本片,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如今,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