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演员表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日期:2023-01-01
热度:5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导演(1)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华沙。1957至1962年间,他在专业学校学习戏剧技巧;而后的四年,就读于由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洛兹电影学校修导演课程,毕业作品是纪录片《来自洛兹城》(From the City of Lodz)。六九年,凭借纪录片《照片》(Photograph),年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电视舞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捕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如何在生命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其间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1971年什切青(波兰港市)罢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而另一部纪录片《初恋》(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举办的国际短片节上夺得金龙奖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纪录片工作室工作,七四年加入Tor电影制作组。  后来,他对记录片的局限性产生了不满,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撮影机前消失”。或许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于是在拍了十余年纪录片后,他逐渐转向了发挥空间更大的故事片领域。  七五年,他为电视台制作了他的首部故事片《人员》,这也为他赢得了德国曼海姆电影节上的第一个奖项。七六年,他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烙印》上映,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大奖,同时奠定了他在波兰电影界“道德焦虑电影”学派灵魂人物的地位。但当他对社会主义事业中个体的存在状态继续深入探讨时,各方面的压力却滚滚而来。如他的下一部片子《盲目的机遇》在八一年11月军事法公布后就惨遭禁映,直至八七年才重见天日。在他最沮丧的时候,碰到了此后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伙伴,政治诉讼律师皮耶斯也维奇(Krzysztof Piesiewicz)。当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正准备拍一部政治审讯的纪录片,便向律师咨询有关上庭的情况,而两人磨合的结果则是《永无休止》的诞生。其实,八八年震惊西欧文化界的电视系列片《十诫》也是在皮耶斯也维奇的建议下拍成的,其意图按他的话来讲就是,“重寻被共产主义理论破坏的基本价值”。九十年代他们共同编写了《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以及“蓝、白、红”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养息一段时间, “只想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烟”。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前的两年内,大量有关他意欲放弃电影工作的传言不胫而走,但在最近的采访中,皮耶斯也维奇披露,就在基氏接受治疗期间,两人还在探讨下一个拍摄计划--暂名为“地狱,炼狱,天堂”的三部曲。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会员,1979至1981年担任副主席。同时他也是欧洲电影研究会的成员。他的一生都是在对电影的思索与实践中度过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暂人生里,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世界各地电影节的领奖台上,频频闪现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1975,1977,和1979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汉;1975,1976,1979,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和1991年的戛纳;1989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圣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圣保罗等等。
演员(11)
伊莲娜·雅各布出生在法国巴黎的郊区,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心理学家。伊莲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伊莲娜3岁时,父亲接受了来自日内瓦的科研邀请,于是举家迁往瑞士。9岁时,伊莲娜便曾参加表演,11岁开始登台演出。几年后,伊莲娜考入日内瓦艺术学院,并和朋友们组建了小剧团,频频活跃于学校的舞台。  1984年,伊莲娜回到巴黎继续深造,进入法国国家戏剧学院。1987年,她被法国电影大师路易斯·马勒看中,扮演了《再见,孩子们》中的一个小角色,这部影片后来囊括了恺撒奖的七项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两项大奖。随后的几年里,伊莲娜陆续接拍了几部电影,却都中规中矩反响平平。  1990年,正在同恋人穿越美国的伊莲娜接到一份试镜的邀请,而抛出这橄榄枝的正是名声显赫的波兰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正为影片《两生花》物色女主角。原定影片中的维罗尼卡由安迪·麦克道威尔扮演,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再见·孩子们》中的钢琴师青睐已久。最终,伊莲娜得到了角色,《两生花》将这位从影仅有4年的女演员推上了颠峰,25岁的伊莲娜震惊了法国,先是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接着是恺撒奖提名。  伊莲娜开始辗转于世界各地,出演了多部在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拍摄的影片。继首次合作的三年后,53岁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选择了伊莲娜,《红色》不仅为三部曲的终结篇,还是他的谢幕之作,更是为伊莲娜度身打造的告别礼物。翌年,伊莲娜又出现在意大利国宝级大师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里,她在第四段故事中扮演了一个无名女孩,一个虔诚的信徒,除了对上帝的爱,无欲无求。她抱着肩膀心无旁骛的大步走,男孩问:“如果我对你说我爱你会怎样?”她答道:“就像在明亮的房间里点燃蜡烛。”伊莲娜之后的电影,也都如同这段台词,从未盖过初时的光芒。
桑德琳·杜马斯(生于1963年4月28日)是法国电影女演员。  她是爱马仕家族第五代传人让·路易斯·杜马斯的女儿。
吉约姆·德·东克戴克是出生于1966-10-18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