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演员表

导演:苏里
日期:2009-01-01
热度:6

复员军人高占武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缺水的状况,提出引水建议,并在社务会议上引起争论。老社长觉得工程浩大,单...

导演(1)
演员(18)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李亚林(1931--1988)电影演员、导演,辽宁安东(今丹东)人。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演员班。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电影女演员,原籍江苏苏州。1950年参加东北鞍山市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学习。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先后在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美丽的姑娘》、《日出》中饰演重要角色。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在《前进再前进》中饰女主角,获演员奖。1958年参加拍摄影片《花好月圆》。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9年在《我们里的年轻人》中成功地饰演农村女青年孔淑贞。1960年被文化部授予“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我的十个同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84年与红怡等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大雁北飞》,并担任女主角摄 制成片。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任导演。执导了电视剧《升华》、《豪华聚餐会》和大型歌舞电视片《歌舞荧屏--深圳》。
孙羽,原名孙洪纺。中国演员,导演,1934年生于吉林省抉余县。孙羽1948年进入东北文工团一团,在前方战地参加演出了《血泪仇》、《杨勇立功》等歌剧,开始其演员生涯。年底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50年,十六岁的孙羽在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的故事片《钢铁战士》中扮演了在敌人面前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小战士刘海泉的形象,崭露头角,广受好评。1951年至1953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学习,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先后参演了《翠岗红旗》、《芦笙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我们这一代人》等多部影片,虽然他扮演的大都是配角,但有些人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青年农民二狗的质朴、风趣、诙谐的形象,被他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1961至1975年间,他改行做副导演,1975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金光大道(中)》、《丫丫》、《花开花落(1980)》、《绿色钱包》等影片。孙羽导演的影片在选材上都注重贴近人民生活,电影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绿色钱包》细节的撷取,生活场景的重现,人物性格的转化方面颇具匠心,1982年执导了《人到中年》,将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崇高精神表现得入木三分。影片获得了多方肯定。1986年孙羽调任珠影厂导演。
刘增庆(1933—1985)电影演员。辽宁大连人。1954年考入北影演员剧团。1955年任长影演员。1962年任大连市话剧团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神秘的旅伴》《虎穴追踪》《如此多情》《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http://www.cfs-cn.com/Item/834.aspx)
1932年8月,杨洸出生于北京一香书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从小酷爱文艺的杨洸,以优秀成绩考入华北大学音乐科,主攻声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任专业演员。由于她土生土长北京,说一口纯北京普通话,加上那双扑闪扑闪能“说话”的大眼睛,唱歌舞蹈之余,她还常常担任报幕、诗朗诵的角色。在抗美援朝的初期,杨洸随学院组织的“音乐列车”在东北的演出,让才气逼人的她在当地备受欢迎。  1950年由组织推荐参加设在北京的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电影表演专业,与她同期学习的还有从全国各地各文艺系统抽来的李亚林、张圆、叶琳琅、印质明、赵联、于洋、刘世龙等后来名诵一时的电影明星,杨洸与从部队来的庞学勤就是在学习班里相识后相爱。  在学习期间,杨洸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大型话剧《屈原》的演出,与赵丹、白杨、谢添等同台,她演婵娟一角。三年学习即将毕业时,杨洸被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借去拍故事片《无穷的潜力》,她扮演青年女工朱姑娘。演完这部银幕处女作,杨洸毕业分配进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5年,杨洸又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丹娘卓娅》,并征服了孙维世、吴天等主考官,而考入了留苏本科班。但前苏联专家鲁拉廖夫认为女演员最宝贵的是青春,出国学习5年会严重耽误她的才艺。出于特殊考虑,苏联专家建议她去报读刚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首届表演班,在国内直接接受前苏联电影专家们的教学。杨洸又一次坐进教室面对电影表演教育专家。  两年后毕业,她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她刚到长影厂报到,就接到八一厂的邀请,在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空军英勇作战的故事片《长空比翼》中分饰两人:女主角杨华与女护士小郭。由于她在银幕内外的表现都十分突出,八一厂领导很赏识她,希望她能留下。但她二话不说,就奔回长影参加描写农民武装斗争的影片《心连心》的演出,与庞学勤首次夫妻合作,她演秀清,老庞演地下党员李文彩。两年后,在《烽火列车》上,夫妻俩再度联手,她演志愿军女战士苗景春,老庞饰演王书记。  在拍《烽火列车》前这段短短几年时间,杨洸相继拍了《海上神鹰》饰渔家女秀姑,在《钢珠飞车》饰农家女二妞,在《冰上姐妹》饰滑冰运动员王冬燕,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小翠。也正是由于她频频亮相银幕,频频出现在水银灯下,在她刚拍完《烽火列车》时眼睛就出现问题,经诊断为“尖端劳损性眼疾”并发展到“玻璃障体出血”。导致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时,小翠一角换上宋雪娟顶替。  就这样,一位本应大红大紫、冉冉上升的电影明星,因患眼疾而于上世纪60年代淡出影坛,日后又患上高血压与心脏病。由于身体欠佳,后期她的工作主要放在剧团招考学员和教学,还参与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1986年,杨洸随时任长影厂副厂长的丈夫调到珠海工作。庞学勤任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离休后仍关心珠海的影视文化事业。杨洸在市文化局退休后,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杨洸虽然失去她一生挚爱的银幕,但她收获了家人对她一往情深的爱。在她备受病痛困扰的漫长岁月里,是丈夫庞学勤对她不离不弃,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夫妻相濡以沫,牵手走过半个世纪的艰辛与欢乐。让杨洸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各自成才,大儿子庞好继承父母的衣钵,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第六代导演,大儿媳东方闻樱是制片人又是影视明星;小儿子庞洋从事商贸,小儿媳刘铁君业余创作了好几个影视剧本。  2004年6月15日晚8点零8分,杨洸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珠海逝世,享年72岁。
李希达,1933年12月出生于辽宁绥中县。家乡解放那年,他每加业余剧团,扭秧歌唱大戏。51年参军,辽西军区文工团当演员,工作七年,演过很多戏,也得过表演奖。58年调到长影厂,头一部是拍《古刹钟声》,这是一部惊险样式的反特影片。剧中通讯员虎子名义上是陪王科长到庙里养病的,其实,是配合王科长侦察敌特活动的重要角色。《古刹》之后,在《红领巾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朝霞》、《流水欢歌》、《鸿雁》、《南海的早晨》等多部影片中担任重要配角。其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憨厚顽皮的刘小亮,《鸿雁》中朝鲜族邮递员小金子等人物,比较出彩。综观上述几个角色,不难看出均属青年形象。  李虽长着一副“娃娃脸”,跨进不惑之年,“小青年”形象毕竟不适合了。于是应导演林农之邀,在影片《艳阳天》中出演会计马立本,这是一个后进人物,也是他银幕代表作。从这以后多演反面人物。象《平原游击队》(重拍)中的伪军班长,《暗礁》中的敌特小胡子少校,《药》中的驼背五少爷,《刀光虎影》中的特务队长沈忠顺,《点燃朝霞的人》中的自私自利的万进财,《鬼楼》中的看门人小野(日本特务),《天字号密令》中的杨二郎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在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中饰韩喜林,《神丐》中饰演老管家黄起,《731大溃逃》中饰演药店店主,《别无选择》中饰黑社会头子卖烟人,《山野绝唱》中乞丐,《风流警察亡命匪》中的老刑警,《浴血红马车》中哑巴不同类型的人物。
张延(1921-1995)吉林省长春市人,1949年由野战部队调入东影演员科。曾在《黎明的河边》、《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七天七夜》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李晓功,女,1946年毕业于安东国民女子学校,后加入丹东青年文工团,1948年加入辽东军区文工团,1949年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首次在影片《光荣人家》中饰二儿媳,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回长影演员剧团,1981年调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任演员,1988年离休。
孟宪英,女,1929年1月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文学编辑。1951年由北京燕京大学考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到1955年在北影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在《党的女儿》(饰桂英)、《笑逐颜开》(饰刘大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贵有嫂)、《地下尖兵》(饰沙太太)等影片里担任重要角色。其间还曾在长春电影学院担任教师。1965年调厂总编室任编辑。1979年又回到北影,在文学部担任编辑。在《中国的小皇帝》(饰张奶奶)等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先后与人合作改编了《向阳院的故事》,编辑了《包氏父子》、《笨人王老大》、《木屋》、《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 《弟弟在等我》、《送爸爸》、《林巧稚》、《郑板桥》等数十部影视片,其中《弟弟在等我》和《送爸爸》分别获得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及国庆展播优秀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刘宝德,1921年出生,山西襄陵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二纵队”特务连工作员,至1940年,先后任23团政治部宣教队(后并入工卫剧社)干事、队长。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带枪的人》、《悭吝人》等话剧,歌剧《白毛女》、《王秀鸾》,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编写歌剧《刘二起家》等。1941年1月入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艺术学校(原鲁艺部队艺术干训班),学习一年,参演过《反法西斯大活报》(饰墨索里尼)、《皖南事变》等剧。期满,回吕梁前线。抗战后期至解放初,先后任吕梁军区政治部宣教干事、宣传队长,“黄河剧团”指导员、高级步校文工团团长、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5年10月转业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导演业务。期间,参演过《暴风中的雄鹰》(饰藏民加木错)、《地下尖兵》(饰赵永祥,此角色镜头虽不多,但我印象较深,演地下党,跟叛徒“吴必克”接头时被捕)等影片,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古刹钟声》。1958年调西影厂任导演。调任期间,还参演过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曾饰公社赵书记,后张辉代之)。调西影后,曾独立执导影片《野菊花》(就是后来的《天山的红花》,后上层决定北影与西影联拍,他与崔嵬、陈怀皑联导)。其他导演影片有《军歌嘹亮》(舞台艺术片)、《永恒的友谊》(编导)、《铁路战歌》(舞台艺术片)、《卷席筒》(曲剧,舞台艺术片)、《奥金玛》(与张其昌合导)等。另,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归宿》。1988年12月去世。
任伟民(1929--1993年)原名任虎城,河北景县人,从影前是学徒工,53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影坛上耕耘40余年,扮演配角闻名。 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鬼子、汉奸、军阀、党棍、地痞,他都演过。处女作是《一场风波》中的杨根生。一生大约拍过近60部影片 ,其中象《寻爱记》中的小青年、《列兵邓志高》中的战士、《战火中青春》中的胖战士、《 我们村里年轻人》中的会计,《 甲午风云》中的清军炮手、《平原游击队 》 ( 重拍片 ) 中的敌翻译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王春英,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1949年毕业后留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的摄制,在其中饰演只有几个镜头和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儿吧,我们都学会了!”台词的电炉工乙。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黑龙江迁往吉林,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王春英继续当演员。曾在《船厂追踪》、《三年早知道》、《英雄司机》、《复试》、《康庄大道》、《寻爱记》、《马兰花开》、《特快列车》、《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前哨》、《徐秋影案件》、《悬崖》、《党的女儿》、《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艳阳天》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配角。其中《三年早知道》中的青年农民虎子,《康庄大道》中的青年突击队长小炮,《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边防军侦察员卡拉,《党的女儿》中的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小程,《五朵金花》中的炼钢技师小杨,是他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文革”中他遭受冲击,并受到不公正待遇。1990年代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日渐衰落,王春英到北京开了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靠经营工艺品谋生。2005年2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
王健华(1924.9.21—1976.5.10)原名王喜凤,河北馆陶人。4岁丧父,家境贫困,从小随母务农。9岁时在本村读小学,14岁时因抗战爆发而失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第三专署群众剧团任演员。1940年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冀南军区三分区八旅先锋剧团任演员。1943年调冀南军区联合宣传队任演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二流子转变》等,在秧歌剧《模范家庭》饰演演母亲,获得好评,从此在艺术上便以塑造老年妇女形象为特长。1945年调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平原剧社任分队长。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文工团任戏剧队长。  1950年3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人事科干事。5月入演员科任演员。1953年参加了从影后的第一部故事片《结婚》的拍摄,之后又拍摄了《土地》、《夏天的故事》等。1955年10月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8月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后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此外,还参加过话剧《红旗谱》和《我是一个兵》的演出。还曾兼任长影第一、二期表演训练班教师。1969年被下放到浑江市六道沟公社上乱三队插队落户,1972年抽调回厂。之后参加了《艳阳天》、《创业》等影片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