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梅兰芳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记电影,但多处描写与史实不符。唱了大半辈子戏的大伯因在西太后寿辰中顾及家中出殡未穿红被赐一纸枷锁后,少年梅兰芳将他临死留下的一封书信随身携带,开始跟随与梅家有世交的京剧老生名角十三燕(王学圻)学唱戏、做人。十年后,梅兰芳(余少群)在梨园崭露头角,想着能一辈子清清白白唱戏、做人。对戏剧艺术有颇深研究的留洋司法局长邱如白(孙红雷)满腹牢骚于传统京剧,却在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后难抑激动,提笔给他写下鼓励、建议书信。梅兰芳也想创新表演,对邱如白十分感激。两人封封书信往来、见面促膝长谈中,梅兰芳对京剧的理解日渐加深、翻新,并收获“三哥”邱如白持续一辈子的单纯情谊。但梅兰芳也因此与十三燕生出分歧。两人在好事者的怂恿下决定对打擂台,梅兰芳大获全胜,迎来自己的时代。梅兰芳能成功,除了自个有非一般的悟性、邱如白时刻在艺术上将他鼓励外,尚因大银行家“六爷”冯子光(英达)在财力上慷慨相助。之后,梅兰芳(黎明)迎娶福芝芳(陈红),开始试图过台上销魂女子、台下一般男子的生活,却注定如身戴“纸枷锁”般难如愿:结识当红须生孟小冬(章子怡)后,他与之结成精神上的伉俪,却抱憾擦身;抗日时期,为了表气节,他蓄须忍痛离别心爱的舞台。期间助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的赴美演出,亦是好事多磨。
2008
烈日当空
2007年,世界忙于迎接08奥运大事,香港学生最重视的战役──中五会考在即,九个少年男女却茫然站在成人与小孩的关卡,于网络、短讯、物欲横流的虚拟与残酷现实中进退失据;躁动又脆弱的心灵惺惺相惜,烈日下坦然寻求青春专属的爱与自由。太阳底下无新事?一次比一次荒谬的小故事却悄悄平衡发生,由一条手机短片开始,众人由互相依赖演变成互有芥蒂,由互相维护至互相猜疑;逐渐瓦解的友谊、一触即破的爱情、家庭的羁绊,死与生的冲击,瞬间磨蚀青春的菱角,把少年由放浪的自由国度拉回现实社会。向往灿烂青春的自由共同体,烈日下放声呐喊,炽热坦然的成长宣言!!年仅23岁的新晋年青导演,以跳脱幽默的手法,呈现今日香港少年人在忧郁阳光下汗水逆流,追逐灿烂青春却身陷残酷异境的成长故事。影片幕后:《烈日当空》是由曾志伟监制的两岸三地“九降风”系列同名电影的香港篇(另外两部分别由来自于台湾的林书宇与来自内地的韩延导演),由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毕业的年仅23岁的麦曦茵导演执导,今年年初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评为“以跳脱幽默的手法,呈现年轻人向往灿烂青春却身陷残酷异境的成长故事”。而与“台湾篇”、“内地篇”的以1997年作为故事的背景有所不同的是,切身经历了九七这个一度被认为是香港的“大限”(这是八九十年代一些香港文化人的看法,并通过电影、音乐等表现出来,参见朗天《后九七与香港电影》,11月15日还将出版陈家乐与朱立合著的《无主之城——香港电影中的九七回归与港人认同》,以九七问题切入香港电影的政治与电影文化的研究)的香港导演麦曦茵,则抛开了“九七”这一历史的包袱,而以2007年作为故事的背景,一方面有手机短片等1997年还并不流行的新科技,另一方面也穿插了不少粗口、未成年发生性关系等,展现出一幅新时代的现实与无奈,且不刻意的隐瞒(但部分粗口被观众认为是刻意表达),就像本片的监制曾志伟所说,麦曦茵“她主张去尽,觉得既然要看两岸三地文化差异,就要给人看香港最开放的一面,包括电检尺度。为何我们要拍这样的戏,因为都能通过censorship,最不绑手绑脚”。不过,对于本片被香港电影处给予**的评判的结果,麦曦茵导演还是表达了她的无奈,“被电检署列为三级的原因,并非盛传的戏中有大量粗口,而是因为戏中主角‘身穿校服’,但行为违反/逾越社会所期望的青少年形象,例如未成年喝酒、吸烟、未成年发生性行为……将很容易让青少年模仿”、“然而我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香港真是块福地,每一日,都有更荒谬的事发生,除了以无聊抵抗无聊,以笑声掩盖荒谬,实在无事可做……可能有些人的世界,只有中产,没有草根,只有优异者,没有失败者,只有对前途非常肯定,连迷惑的时间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