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艳贼
史朝特先生向警察报了案,公司的雇员玛瑞安·海伦偷走了公司保险柜里的将近一万美元的现金,恰好公司的大主顾马克·鲁德兰也在场。化名为海伦的玛尼·史德格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但母女两个显然存在着什么障碍,而显得那么陌生,而玛尼还是始终对红色的东西有一种神经质的恐惧。很快,玛尼又来到鲁德兰的公司找新的工作,鲁德兰听说她在史朝特公司作过雇员,就十分爽快的命令属下雇用了她。马克显然对这个有问题的漂亮女孩有着浓厚的兴趣,加班的时候,玛尼又对暴风雨和发着的红光的闪电产生恐惧,马克对她更加感兴趣了,并开始和她约会。赛马会上的约会时,一个曾经认识玛尼化身之一的男人上前纠缠玛尼,但这并没有打消马克对玛尼的兴趣,甚至还带他见了自己的父亲和前妻的妹妹李儿。玛尼感到自己不能再陷入感情之中,她甚至是本能地从公司的保险柜里偷出现金,打算远走高飞。马克及时阻止了她,逼她讲真话,但玛尼还是习惯性地编了一大套谎言,马克不断追问不断拆穿,但玛尼一个谎话接着一个谎话。最后,马克却郑重向玛尼求婚,但玛尼却哀求马克放她走。马克和玛尼终于结婚了,但玛尼始终不和马克同床,还是不断哀求马克。一直希望接替去世的姐姐当上鲁德兰太太的李儿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借机把史朝特请来宴会。马克帮玛尼解决了史朝特,但玛尼还是无法面对自己和马克。马克把玛尼带回她母亲家中,直接向爱德格太太发问,终于找出玛尼各种精神病态的症结所在。原来,在玛尼七岁时,作为妓女的爱德格太太杀了欺侮母女两个的水手嫖客,在玛尼幼小心灵中留下病症根源。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是这部影片成立的最重要的基础,以至和弗洛伊德学说泛滥到无以复加的当代影视作品相比,影片多少显得有些牵强甚至是“弱智”。不仅玛尼来自童年的记忆导致了她的犯罪、神经质、说谎等种种恶习,而且马克对玛尼的拯救心理也似乎有一个弗洛伊德式的背景,只是影片没有明说而已。马克在认识玛尼之前的爱好,是饲养美洲豹,当玛尼问起原因时,他回答:我就是要训练它信任我。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是他“训练”玛尼这只“母豹”的过程。而红色、暴风雨、对男人的恐惧,就更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的病例再现了。这个典型的弗洛伊德病例式的影片,体现出希区柯克自《爱德华大夫》以后对弗洛伊德一段时期的迷恋。影片的整个故事固然是以粗浅的弗洛伊德理论为支点,但作为电影大师的希区柯克处理起来,则使影片焕发出曲折惊险和幽默风趣的双重光彩。玛尼偷鲁德兰公司保险库的一段,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所电影学校的教材,短短几分钟一个场景的段落,被大师拍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室内全景画面由中间一道墙把清洁女工与开保险柜的玛尼隔开,然后是玛尼脱下高跟鞋,鞋落地——发现女工耳背,下楼,黑人出现,黑人走开,再出现,希区柯克不断刺激着观众紧张的心理,使人总在被发现与侥幸心理之间徘徊。如同卓别林变出各种花样玩弄小道具一样,希区柯克玩弄的是空间和观众的心理。
1964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之后,随即接受了警卫上海南京路的光荣任务。三排长陈喜在进驻南京路后,放松了警惕,受到资产阶级“香风”的熏染,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扔掉了有补丁的布袜,还说班长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妻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男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连长批评他“不配穿这套军装”,他一赌气,留下一张字条,扬长而去。班长赵大大怎么也看不惯这大上海,闹着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正在酝酿一场破坏行动。就在童阿男离开连队,准备和他过去的同学林媛媛去南京投考军政大学时,她的姐姐童阿香却遭到特务分子的谋害。幸亏路华、鲁大成及时搭救,逮捕了特务阿七,阿香才转危为安。通过这件事,战士们认识到南京路上绝非“太平无事”。指导员路华因势利导,请来老工人周德贵和童阿男的母亲,讲述了他们解放前的苦难遭遇及斗争经历,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斗志。童阿男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决心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陈喜也在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下,认识到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毒害,尤其看到妻子春妮写给指导员的信,更是悔恨不已。他要求组织上给他处分,决心痛改前非。半年以后,特务老K和曲曼丽不甘心失败,继续策划破坏活动。在上海人民举行春节联欢的时候,他们利用林媛媛的表哥、一贯不问政治的罗克文,将装有定时炸弹的鲜花带入庆祝会场。关键时刻,童阿男抢过罗克文手中的鲜花,避免了一场爆炸事件。特务老K、曲曼丽也落入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经过南京路上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八连的战士们经受了锻炼。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陈喜、赵大大、童阿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赴朝作战的志愿军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