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罗地网 1955演员表

导演:顾而已
日期:1955-01-01
热度:14

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蒋匪特务郭浩奉命潜回大陆与大盖山残匪接头,策应美国的朝鲜战争。侦察科李科长和侦察员王英接手了侦破任务,首先摸清楚敌联络站的位置。郭浩交给百货店老板林金标一个重要任务,要他搞到我军海防布署情报。林找到在粮局工作的郑希达,后来又找到早已自首的特务李彬,而李彬则向他们介绍了化装成猎户的王英,王趁机打入敌内部。方局长掌握了准确情报后,对收网行动进行了严密布置。郭浩要郑希达提供我军军粮供应资料,并许以二十块金条为诱饵,就在他窃取资料得手后,却被郭浩毒死了。正当内外敌人感到大功告成时,天罗地网已撒开了......

导演(1)
演员(12)
陈天国(1912--1967,12,21)出生在辽宁沈阳,原籍安徽。早年曾就读过沈阳冯庸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便从事戏剧活动。1932年流亡到北平,后到上海。1935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演员。在影片《海葬》中饰渔民二毛。1936年入新华影片公司任演员。拍摄过《小孤女》、《青年进行曲》、《黄海大盗》、《貂蝉》等影片。抗战爆发后,他到重庆,1939年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好丈夫》、《塞上风云》、《血溅樱花》等三部影片。由于重庆的电影器材短缺,拍片断断续续。他参加了话剧团的演出,演出过《雾重庆》、《蜕变》、《天国春秋》、《大地回春》等多部话剧,成为重庆影剧界最著名的演员之一。1946年后在上海\"中电\"二厂,新时代,大华,五华等影片公司拍摄过《莺飞人间》、《第五号情报员》、《六二六间谍网》、《血溅姊妹花》、《珠光宝气》、《女贼》等影片。1949年11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翠岗红旗》、《伟大的起点》和《天罗地网》三部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有运动,总是要重算他的老账。虽然历次运动都查不出他有问题,可是总要再查一次。“文革“爆发后,造反派又翻他的老账,可就是翻不出什么来,造反派定他是特务,但就是没有任何证据,只得把他贬进锅炉房,让其接受监督劳动。1967年12月的一天,他失踪了,后来,人们发现他吊死在杭州灵隐寺的大树上!他是上世纪三、四年代一位富有经验的影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常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深受观众喜爱。他一生共拍摄过19部影片,尤其是与刘莉影、田方合演的《海葬》及与欧阳飞莺合演的《莺飞人间》,是极为成功,在当时受到观众的好评。1937年时,有人写短文说:“陈天国面目英俊,发音洪亮,简直是一个兼演小生、中生、老生的全才”。(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n4n6.html)
中叔皇 (1925年7月14日-2005年8月25日) ,出生于南京,中国内地演员、导演。代表作独立大队,渡江侦察记,兵临城下
李农,男,原名李志农,原籍上海,1924年生于北京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李农从小跟着父亲到过北京、上海等很多大地方,最远到过越南谅山。李农喜爱戏剧和电影,1940年代中期结识著名演员冯喆,由冯喆介绍和推荐开始参加业余话剧演出。1948年起在上海“西北”、“群星”、“华侨”等影片公司任场记。1949年11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大地重光》、《渡江侦察记》、《天罗地网》、《水乡的春天》、《母亲》、《林冲》、《红日》、《大刀记》、《珊瑚岛上的死光》、《楚天风云》、《风流千古》、《绑票》等影片及电视剧《上海屋檐下》。他多是饰演一些憨厚朴实的老年人,从影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甘当“绿叶”。还参加了《米丘林》、《游侠传》、《森林旅行者》、《勇敢的人》、《列宁在1918》、《伟大的曙光》、《作曲家莫索尔斯基》、《彼得大帝》、《一寸土》、《钦差大臣》、《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丘克与盖克》、 《海之歌》、《真实情况》等译制片配音。尤其是《列宁在1918》中为瓦西里配音,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他与李纬、李志舆被称为上海影坛”李氏三兄弟“。
原名潘祖训,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日本冈山。幼时在天津读小学,后在上海读中学。1938年,在汉口参加抗敌演剧二队、旅港剧人协会等团体,演出《家破人亡》、《马门教授》等剧目。1942年,进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北平南北剧社,曾主演《钦差大臣》、《魂归离恨天》等话剧。1947年后,在昆仑、清华、国泰等影片公司和“中电”二厂,主演了《新闺怨》、《青山翠谷》、《春归何处》等影片。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在《农家乐》、《天罗地网》、《沙漠里的战斗》、《春满人间》、《金沙江畔》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同时又为译制影片《伟大的公民》中的沙霍夫、《钦差大臣》中的假钦差、《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中的舍甫琴科等角色配音。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73年,调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兼演员组组长,执导的译制影片有美国片《大独裁者》、《舞台前后》、英国片《尼罗河上的惨案》、法国片《沉默的人》、《基度山伯爵》、《悲惨世界》和日本片《望乡》、《生死恋》、《华丽的家族》等。还为《游侠列传》等多部影片配音。
高级经济师。男,1933年出生,山东桓台人。大学文化。曾任上海天马电影制厂党办副主任,上海天马影视公司副总经理等。
黄宛苏,女,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祖籍湖北汉阳,1923年7月14日出生于辽宁四平,早年从事进步戏剧表演。1938年参加抗日演剧7队,先后在励志剧社、实验剧团、重庆中国艺术剧社等团体任演员,曾在《原野》、《风雪夜归人》、《家》、《大马戏团》等话剧中出演主要角色。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艺术剧社演员,同年至香港,先后参加大中华、大光明、南国等影业公司摄制的《长相思》、《恋爱之道》、《水上人家》、《静静的嘉陵江》、《冬去春来》等影片的拍摄。1950年返回广州,在广州人民话剧团、南影剧团任演员。旋至上海,在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参演《夫妇进行曲》、《两家春》。1953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了《天罗地网》、《不拘小节的人》、《如此多情》、《不夜城》、《护士日记》、《平凡的事业》、《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的种子》等著名影片。1962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晚年又在影片《梅花巾》、《乡情》中出演重要角色。2005年2月15日病逝,享年82岁。(刘澍,黄宛苏逝世,大众电影2005年第06期)
赵玉嵘,1942年7月生,天津人。她的艺术实践领域很广,包括朗诵、话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是朗诵,童年时期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福利会上海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朗诵队的骨干分子。此后,在许多重要的朗诵会上参与朗诵,例如“诗刊”编辑部与中央广播电视剧团联合主办的朗诵会,因表演精彩,还被选入中国广播文工团向周恩来总理演出的节目中。她于1951年(九岁)开始就涉足影坛,先后在昆仑影业公司、上影、上海美影,广州珠影、原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北影厂等相关单位工作,在多部影片(包括译制片、科教片)中饰演主、配角;在几十部纪录片、科教片中做过解说;参加过多部电影的编导工作,代表作有《刑场上的婚礼》、《到青山那边去》等;还在中央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做过近5年全国电影事业的制片管理工作。她与电视剧的关系尤为深厚,1958年(中国电视正式开播之年)被选拔至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在参加大量广播剧、朗诵和话剧演出的同时,还在《火人的故事》(1959)、《守岁》(1959)、《孩子们的礼物》(1960)、《相亲》(1960)、《桃园女儿嫁窝谷》(1961)、《红缨枪》(1961)、《虾球》(1962)、《羊城一家人》(1962)、《小珍送水》(1965)、《南方汽笛》(1965)、《小八路》(1965)、《春雷》(1969)、《苏雅的故事》(1993)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编导过多部电视剧,代表作有《姜守本当家》、《爱之上》、《灰鬼》、《明月几时圆》、《苏雅的故事》、《玻璃屋里的人》、《未了上海情》等,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剧工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电视剧发轫、成长、壮大的整个过程,被加拿大《环球华报》称为“中国电视剧的活化石”。退休之后,又从事电视动漫的创作,有《郝大爷家的乐呵事》播出。除了艺术实践之外,,还致力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的研究,取得可观成果,其中的主要成果已经汇集出版。1964年发表的《电视剧浅议》和1991年发表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电影界何去何从》的两篇文章以及200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一书,意义尤其不凡。(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ei4j.html)
郑敏,1914年2月出生,别名厚崑,回族,江苏南京人。1935年从艺,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后转到重庆,相继入上海影人剧团、中电剧团、中青剧社任演员。  1980年1月23日,病逝于上海。
丁然(1918.7.6—1970.1.26),男,回族。原籍江苏江宁,出生于湖北武汉。1938年因战乱高中肄业,逃难来到重庆。考入重庆卫戍司令部政治部附属抗敌剧团任演员。1941年入中华剧艺社任演员。之后加入过中国艺术剧社、中国胜利剧社、中央青年剧社,演出过《明末遗恨》、《忠王李秀成》、《大雷雨》、《家》、《日出》、《雷雨》等话剧。1946年随中华剧艺社到上海,签约于各影业公司。1949年9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曾在《胜利重逢》、《淮上人家》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8年后转而从事导演工作。1962年编导喜剧片《女理发师》。他还曾为《伟大的公民》、《列宁在1918》、《奇婚记》等译制片配音。